理论教育 如何点燃学生求知欲

如何点燃学生求知欲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逐步都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问题还会越来越多。我以《理想的阶梯》一文为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问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下一步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这些问题当然也包括生字生词,但更是指单元重点和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点燃学生求知欲

1.逼学生提问。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都要结合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提问,这无疑是很好的。但我们更提倡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会处于主动地位,而且能使教师直接把握学生的思维状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然而,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逼”。最初,我叫学生提问,学生很不习惯,也不愿发言。我便问他们:“这篇课文究竟是我学呢,还是你们学?”学生答:“我们学。”我又说:“一般不懂的才需要学,而不懂的地方就叫问题。既然你们没问题,可见都懂了,我也就没必要讲了!”这种“你不问,我就不讲”的“威胁”让学生感到了危机,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文学习的第一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问”。

经过这样一“逼”,学生逐步都能提出一些问题,而且问题还会越来越多。我教《故乡》时,学生提的82个问题中,有的涉及课文的思想内容:“文章最后一段该怎样理解?”“在这篇文章中,杨二嫂的塑造起什么作用?”“闰土是受哪些影响和‘我’隔膜起来的?”有的涉及课文的写作手法:“作者用《故乡》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在文章后面还要写海边沙地、金黄圆月?”“杨二嫂和闰土是对比吗?”有的是针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的理解:“怎样理解‘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几房本家’是什么意思?”“文章后面写的‘我’的希望时,提到了三个‘辛苦’,这三个‘辛苦’是不是一个意思?”有的是对某一个字提出疑问:“‘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这里的‘检’字是不是该用‘捡’?”“‘这次是专门为了别他而来的’,这里的‘他’是不是应换成‘它’?”……我做了一个小小的统计,上学期我教第三册语文时,我的学生就课文共提了1452个疑问!

2.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

也有这种情况,有些课文文字浅显,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有疑”。

“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我以《理想的阶梯》一文为例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这篇课文论点鲜明,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学生初读,好像都懂了。但是,我却在他们都觉简单的地方提出了疑问:“课文的论点是第三段首句‘奋斗,是理想的阶梯’,那么,第一、二段不就是多余的吗?”“在第二段中,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这三个‘有的……’顺序可不可以换一换?”学生一听,觉得要回答这些问题真还不那么容易,于是深入讨论研究,对课文的结构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如果具备了这样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即使再简单的课文他们也会以挑剔的眼光提出许多问题。学《说“勤”》时,全班学生对这篇仅仅700来字的自读短文竟提出了100多个疑问:“‘搜集’为何不用‘收集’?”“最后一段为何写这么多?”“标题中的‘勤’为何打引号?”“‘气不馁’是否病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为何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四段可否不要?”“一、二段是否可以合并?”“第二自然段属于哪一部分?”“一、二段可否对调?”“第二段可否删去?”“‘古今……无不成功于勤’起过渡作用,可否独立成段?”“可否举一些反面例子作论据?”“第四段为何详写?”“开头和结尾引用名言是否重复?”“一、二两个分论点,论据为何有详有略?”

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高质量的问题。

提问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习下一步钻研的深度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在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不少学生会出现为问而问的现象,或者提一些在教师看来十分可笑而怪异的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因此而向学生泼冷水,但也应及时引导学生不但敢问,而且善问。(www.daowen.com)

语文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也包括生字生词,但更是指单元重点和课文教学重点难点。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我一般是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是——

一般记叙文:①记叙的要素是什么?②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③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④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⑤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①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②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③社会环境又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关系等等)

散文:①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等)②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等)③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等)

议论文:①中心论点是什么?②论证结构是怎样的?③运用了哪些论据?④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⑤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①说明对象?②说明特征?③说明条理?④说明方法?⑤说明语言?

学生围绕这些要点来阅读课文,一般来说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就和教师的教学重点相吻合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钻研课文更加深入,我还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