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是班级学生群体的基本单位。小组建设得好,整个班集体自然会呈现出良好的班风,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以前虽然我在班上一直都设了小组,但其作用并未显示出来或发挥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有四:一是教师本人思想上重视不够,总以为小组这种传统形式在新时期德育工作中已难以发挥出更多的教育效益。二是分组不科学,以前班上的小组多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搭配或以方位座次来组合,而且班内各种小组太多(卫生小组、学习小组、体育锻炼小组等),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小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小组之间缺乏积极的竞争,每个小组很少把自己放在全班的位置中进行建设,久而久之,小组缺乏生气,便成了一种形式而已,最多不过是一个清洁卫生单位或作业收交单位。四是虽然往往每期都在搞先进小组评比,但由于评比缺乏客观标准,大多是凭印象评比,因此评比也流于形式,使小组建设缺乏内在的动力。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有效地发挥小组建设在班级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最近我在班内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改进与探索,以试图赋予“小组”这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以时代精神与新的生命力。这种改进与探索的核心便是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蓬勃发展。
具体做法如下:
1.分组合理。小组类型太多等于就没有小组。为了便于竞争,我在班上只设一种综合小组,这种小组一旦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之所以将小组固定不变,是为了让小组在不断的竞争中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由于是综合小组,因此在人员编配时,尽量考虑各种“人才”的和谐搭配,使竞赛的客观条件尽可能统一。这些小组内同学的座位也一直不变地紧挨着,如遇调换方位,也是全组一起换,这样便于小组的课堂学习交流与讨论。
2.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的各方面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大致有这些方面:(1)课堂纪律;(2)学习成绩;(3)劳动卫生;(4)体育比赛;(5)文娱演出;(6)出勤情况;(7)作业收交;(8)为班出力;(9)行为规范;(10)寝室纪律……
3.规则统一。开学初,便由班委、小组长开会,拟定小组竞赛的规则。规则大致有这样几点:一是比赛采用积分制,各小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加或减。如每小组迟到一人次,扣1分;代表班集体出去比赛篮球每人加两分等等。二是比赛规则不追求表面上的绝对“公正”,而要体现出对后进小组进步的鼓励。如每次单元测验完后评比时,小组总分第一、二、三名的分别在小组分上加3、2、1分。但同时又排“成绩进步名次”,前一、二、三名的分别加5、3、2分。三是这个比赛只是“行为”比赛,而不是“观念”比赛,即仅就学生“做了什么”而展开评比,而不是抽象地评“思想觉悟”。
4.严格监督。规则一旦制定,便由班干部和各小组长严格监督,具体由班长记载各小组积分进展情况,各小组长也有一本“账簿”,以便查对。积分一月公布一次,使每组都明白本组在全班的地位。
5.客观评比。竞赛情况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同时,班长和小组长每人手里都有一个底表,这样到了期末评选优秀小组时,根本不用再人为地凭印象“评比”,只消看竞赛表上的积分,优秀小组自然便产生了。(www.daowen.com)
一期的小组竞赛活动,使我有以下感受:
1.竞赛活动确实使小组产生了内在的凝聚力。组员们不但空前团结,而且为了使本组在竞赛中取胜,纷纷自行制定了“组规”,以保证互相监督,真正强化了每个学生的“小组意识”。
2.小组凝聚力的产生自然带动了班级风气的好转。比如,以前有的同学不爱学习,现在为了小组荣誉,不但同组同学会督促他,而且他本人也情不自禁会勤奋起来。小组内部、组际之间交流学习蔚然成风。再如,以前教室后面墙上的板报一直办得不太好,现在分到小组,而且纳入评分,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可以说是一期比一期好。
3.竞赛评比使一些不好督促检查的要求也得以落实。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前说过多少次,但总不好检查。现在将此纳入评分,一些最细小的要求(如“坐、走姿势端正”,“衣着整洁”等等)学生也不敢不做到,因为一旦老师、同学发现违反,便要扣小组的分。又如教室里不随便扔纸屑,以前也是“老大难”问题,而现在根本不用我操心,每天中午自会有卫生小组检查扣分。这样一来,卫生状况的保持大大优于过去。
最后,还想谈谈两点认识。
第一,组织小组竞争,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手段,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取代其他工作。因此,过分夸大其作用也是不合适的,我们在抓小组建设的同时,拟应抓好其他班级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我想谈谈对“德育量化”的不同看法。我认为,德育是一项复杂微妙的精神创造,其效果既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即既有观念的——思想、情操、修养、习惯、情趣,又有行为的——各方面的表现)。而且同教学相比,教育具有“非实验性”,因为不好控制各种干扰因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德育量化”的提法虽然新颖,却不科学,被“量化”的只是“表现”,而非德育全部效果。小组竞赛也好,操行评分也好,都只是如前所说的“行为”比赛,它可能(仅仅是可能)是德育效果的一部分,可以是德育效果的参考,但绝非“量化”后的德育,因为德育无法真正量化,如果我们片面追求“德育量化”,势必使我们已经开始的德育改革回到过去政治思想工作的形式主义老路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