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分析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当然,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派上用场,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没有出现。在这里,要求学生明确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结构划分。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国民收入分配与财政分析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

课文首先用辅助文的形式讲述了在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状况,主要说明:人们购买各种消费品要凭票证,并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而是产品的严重短缺,因此,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量才能实现。另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近年来有些国家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们受饥饿威胁的情景。由此引出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课文正文的第一段已表述明白。在这里需要强调,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再有,在国际贸易广泛发展的条件下,用较少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可以换回较多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以,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里,讲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是为了引出国民收入的概念,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2、国民收入:

讲国民收入的概念,是为分析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服务的。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国民收入理论争议较多,分歧较大,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加上国家统计公报已不用此概念,故课文中出现国民收入概念只作为行文的需要,不要求详细讲解。学生一般知道即可。在这一段课文中,大致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国民收入的含义;二是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三是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想一想”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的理解。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的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而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则不同。由于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3、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

1)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是积累和消费,即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的两部分。当然,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派上用场,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这个分配过程在课文中没有讲,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没有出现。

教材中的“想一想”,提出公共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目的在于加深对公共消费重要性的认识。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国民收入实际用途的结构,教材中列了一个图表,这有助于认识国民收入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具体内容。在这里,要求学生明确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结构划分。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教材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第一个方面设置的“想一想”中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1982年1月25日的一个谈话中,陈云对其含义进行了阐述。所谓的“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教材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第二个方面设置的“想一想”提出: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增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现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

“议一议”,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消费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其次,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4、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的基本含义:

本框第一段的辅文,列举了国家支出和收入的现象,目的是引出下一段“财政”这个基本概念。第三段的辅文和“想一想”的内容,在下一框“财政的作用”中都谈到了,这里主要是想以此加深对上一段的理解。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国家财政的直接联系,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都有具体体现。例如,向国家纳税、交费、买国库券,都会形成财政收入。而人们走路、坐车、上学,都与财政支出相联系。

2)预算和预算体系:

在了解了财政的基本含义之后,教材进一步分析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对预算的基本含义的把握,主要在于: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教材中的插图反映的是财政部长作一上年度的国家决算和本年度的预算的报告,接受代表审议的情景。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所以,财政部长将草案提请审议和人民代表对草案进行审议,都是非常严肃和庄重的。

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求了解预算的基本含义即可。预算体系不作要求,在讲解中,预算与财政的联系要把握好。这部分内容学生会很陌生,主要应当由教师讲解。

3)财政收入和支出:

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刻意分析财政收入的含义,而是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范围;也不要专门分析财政支出的含义,而应注重了解财政支出的用途或范围。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有收支,就必然存在收支关系问题。教材中的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为什么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特别是说明了节余过多和支大于收的不利方面和危害。其次说明,收支完全相等难以做到,原因在于:第一,国家的经济状况是运动的、变化的,收入的来源、数量,支出的项目、需求量都不是固定的;第二,预算是在实现了财政收入之前编制、实施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在一年中陆续实现的。在分析了这些内容之后,说明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什么是赤字。主要是强调,对财政收支平衡不能绝对地理解。

教材中设置的“想一想”提出:假如每年都实现“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吗?由于财政上一年的结余不列入当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如果每年都实现收大于支,略有节余,连年结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就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还是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在这里,学生应掌握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资料卡”,列出了1997年的预算的具体指标,并在“议一议’中要求回答:我国财政预算的几项支出说明了什么问题。简单说来,1997年国家预算对农业教育、科学的支出的增幅,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而且明显高于全国财政支出的增幅。这表明,这些部门的发展更加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粮棉增产,国家加大了收购量和储备量,中央财政增加了支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也是重视农业的具体体现。而中央财政增加了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转移支付是指中央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无偿地转给地方财政

从本框总体内容看,主要是要求掌握基本概念。

5、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我国财政的作用,教材列了五个方面。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在增加财政收入中的基础性地位,教材中已有明确表述,在教学中应加以强调,说明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教材中的图表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加。教材详细分析了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法建议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将其中一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到财政税收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通过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关于“国民收入”的概念教学:必须从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的联系找着手。因此,可先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票证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引出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然后从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联系的角度去界定国民收入的概念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总结出一道公式:“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对“想一想”的讨论则能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教学,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国民收入的分配属于什么过程?其最终用途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懂得国民收入分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教学,通过运用经济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进而讨论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途径。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通过让学生观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报告”或三峡工程的相关录象,引出“财政”的概念,并利用具体事例,联系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可利用课本小栏目启发学生列举具体事例。

讲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时,应先举例说明“收支平衡”和“赤字”,再学习“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知识。

要“财政收入和支出”突破这一难点,可采用学生以家庭收入和支出为例子来理解。先让学生统计一年内(或一段时间内)家庭收入和支出,然后计算一年(或一段时间内)家庭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这样再延伸到国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的作用”可采取“探究活动——反馈性质疑——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交流,综合大家意见,作出较详细、完整的结论,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的体验;

3、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去思考、分析、探求,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学中获得发展。

关于“制约财政发挥作用的两大主要因素”的教学,可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分配政策与财政支出的关系,然后由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在分配上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提高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财政的巨大作用

数据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1978—2001年,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1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1978年仅为1132.26亿元,1989年为2664.90亿元,1993年为4348.95亿元,经过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1997年财政收入达到8651.14亿元,1999年突破10000亿大关,达11444.08亿元,2001年更增长到16386.04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收入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会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来慢慢探讨。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www.daowen.com)

讲授新课:1、财政的巨大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录像,并思考两个问题:

1、资源包括哪些因素?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

(媒体播放)西部大开发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政府手中就有钱能在保证吃饭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资源包括:土地、水、矿藏、林木厂房、技术以及人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必须实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而通过财政支出改变各种资源在生产场合的配置,就是实现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也是因为,通过对西部地区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发、利用,将促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大家还知道那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有利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项目?

(学生自由发言)

1)、调节资源配置(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一些资料,想一想,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是怎样能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媒体显示)

材料一:(文字)1950年以来,我国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99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2125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2516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项目130多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约6200个。

材料二:“一五”至“九五”期间财政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材料三:1989—2001年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汇总表

表一:基础建设投资额

表二:建成投产的基建大中项目

表三:累计新增固定资产额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归纳)

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

大家想一想: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在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型项目有哪些?

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有:三峡水库、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如,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建成,由于公路质量的大大提高,动力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促进经济的发展(板书)

(媒体显示)1949—199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

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

中国科技投入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意见)

(教师进一步分析)这些图表和数据都充分地表明了我国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仍然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3)、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先来分析两个统计结果,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媒体显示)城市居民家庭“钱包鼓了财产多了”

13年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丁基础。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将不得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及低税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见,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来自200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的统计表格,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媒体显示)1995—2001中国年度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1979—2001年中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教材在这里的插图表明,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裁军100万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是离不开财政支持的。

5)、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板书)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财政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财政资金的总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

1)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板书)

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总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源和流、根根与叶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源、是根、财政收入是流、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那么,怎样才能使源远根深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幅地增加国民收入呢?这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经济决定财政的表现之一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发展速度、生产发展水平及生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生产规模及发展速度决定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发展速度。(板书)

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越多,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也就越多;生产发展速度越快,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也越快。从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收支情况看,除个别特殊年份外,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板书)

劳动生产率截止高,生产耗费越少,产品的成本水平就低,同样生产规模所创造的纯收入就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生产结构的不同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盈利水平不同,在同样生产规模下,盈利高的生产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财政收入则越少。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那么,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速度也就决定了财政地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决定财政。

2)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制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反而会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少,也最终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教师归纳讲授)经济决定财政,财政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能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实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

在国家财政分配规模即定的条件下,财政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财政分配的效益,而财政分配的效益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财政资金分配得当,使用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从而也就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反之,财政资金分配不当,使用不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不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受到影响。可见,财政影响经济。

比如,国家财政收入过多,这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其结果是: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对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过少,这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另一种表现。其结果是:直接减少了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那么,什么样的财政分配才是合理的呢?这就是;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巩固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