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众所周知,“盗”有偷盗的意思,这个名词的解释听来颇有一些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
盗汗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小孩生理性盗汗的发生率很高,有时弄得家长非常紧张,这就需要掌握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盗汗。
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是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小儿常见的盗汗形式一般都是生理性盗汗以及因缺钙引起的盗汗,对于这两种盗汗,建议家长可以用食疗方法来给孩子治疗,泥鳅鱼汤就是一种很好的食疗方。
制作泥鳅鱼汤的方法和我们平时做鱼汤的方法没有什么差别。取泥鳅鱼一条,重量大约200~250克,用温水洗去鱼体的黏液,去头尾、内脏;上锅加用适量的菜油,油热之后放鱼煎至黄色,然后加适量清水,小火慢熬至约有半碗汤,放少许食盐,关火即可。最后给孩子喝汤吃肉。(www.daowen.com)
本方治疗因营养不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缺钙、佝偻病等引起的盗汗,效果非常好。
另外,再给大家推荐几种很有功效的食疗方子,以便大家选择使用:
(1)太子参炖排骨汤。用猪排骨1000克,加太子参50克炖汤,对治疗小儿盗汗也很有效。太子参是中药里面用来滋补的常用药,中医认为,太子参味甘,性温,可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
(2)核桃芝麻蜜。需要用到的材料有:核桃肉20克,黑芝麻15克(炒香),蜂蜜30克,先将核桃肉、芝麻研细末,加入蜂蜜调匀,每日1剂,分2次用开水给孩子送服。从营养方面看,核桃是食疗佳品,无论是配药用,还是单独生吃、水煮、做糖蘸、烧菜,都有补血养气、补心健脑的功效,而且最主要的是核桃还能治盗汗,治疗效果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