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诞生过灿烂的青铜文明。在青铜时代,中国的饮食逐渐摆脱蒙昧,与青铜之光相映成趣。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我国古人在新石器时代最早培育出了粟、黍、稷、稻、菽等粮食作物。大约从夏商时期起,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华夏先民进入到以作物栽培为主的农耕时代,粮食作物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主导。由于中国的青铜冶铸业在商周时期发展到顶峰,青铜器普遍进入了商周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领域。在商代的铜器中,饮食器具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另外,因为周代以“礼”治国,宴饮活动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礼器的青铜器大量出现。
周代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当时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食品的消费有严格限制,《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吃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只能连壳一起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到了周代,石磨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
夏商时期的烹饪方法非常少,到了周代,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熬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质锅釜的出现,为油烹创造了条件。动物性油脂,肉酱、米醋、花椒、生姜、桂皮、蒜等调味品的使用,使烹饪方法和菜肴的味道类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冷饮、蜜渍食品与油炸点心。
夏、商、周的农业生产也在新石器时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着夏、商、周三代沟洫工程的规格。夏、商、周三代都设置天文历法的职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农时,还有直接管理田园的各级农官。这都说明,夏、商、周的农业生产,比新石器时期,无论生产规模、组织和生产技术,都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紫光阁赐宴图》(清)姚文瀚(www.daowen.com)
乾隆二十一年(1761年),紫光阁修缮完成。次年正月,乾隆在此设宴庆功,王公贵族、文武大臣等百余人出席。此图描绘了当时宴庆的盛景。
夏、商、周的养殖业也很发达,甲骨文已有反映放牧牛、羊和驯鹿、驯象的字;殷王祭祀用牲,动不动就数十、数百头,可见王室的园囿中放养的牲畜是不少的。武丁的妃子妇好墓中,就出土很多动物玉雕,其中牛、羊、狗、猴、兔、龟、鹅、鸭、鸽等都造型逼真,属家养禽畜形象。
夏、商、周的捕捞业也很发达,殷墟出土的鱼骨有六种;甲骨文中记载王室捕鱼的卜辞不少。周代宫廷,有一个庞大的捕鱼机构,拥有340多人的专职捕鱼队伍。东周时候,靠近湖海江河的地方,已有专业渔民。
夏商两代的统治者不仅在吃上日渐讲究,而且也开始注重餐具、食器。可见,人们的口食之欲,对饮食的精致化要求推动了餐具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