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介绍

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许多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的盼入学、上了学的不愿学等问题。二是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幼小衔接工作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我国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方面。

(一)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差异,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与幼儿园相比,小学老师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相应减少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少了,每节课接触的老师也不同,因此对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明显更高的要求,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而要求孩子自我管理。其次,平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早晨,幼儿园的孩子有较宽泛的入园时间,而小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学;中午,孩子在教室里进行午餐,而到了小学则要去食堂;午休时间,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多数是没有午睡的;下午幼儿园有点心,小学没有点心供应。针对幼小学校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可在每次游戏活动后安排10分钟的课间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告诉他们先上厕所或先喝水,有空余的时间再去外面走走或者玩玩。

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大不相同。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求寓教于玩,生活也比较轻松。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课后有各种活动,所以学习变成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其次,在社会适应、任务意识上,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忘了带东西或没有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总会有下次机会,心理上没有负担。小学学习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必须每天带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可在孩子离园前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学习能力。

(二)转变观念,多方配合,使幼小衔接工作落到实处(www.daowen.com)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过去,许多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的盼入学、上了学的不愿学等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自身发展特点升华的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教师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除此之外,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小衔接工作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三是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我国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4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应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还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各领域教学还应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由于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完全不同,因此在入学前的几个月,幼儿园还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们调整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