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介绍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来看,人们往往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即让幼儿园采用与小学相同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评价上,以儿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幼儿教育是一个让儿童拥有快乐,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阶段,但幼儿园里依靠“成绩”评价幼儿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一切都服从于唯一的教学目的,即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一)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

幼小衔接的产生源于幼儿与小学生的身心差异,由于二者发展水平的不同,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各有特点。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适应,由此产生了幼小衔接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有两种选择,一是让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统一,就不会有不适应的问题;二是保留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的差异,在从幼儿园到小学转变的过程中设置过渡环节,以缓解不适应问题。从目前来看,人们往往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即让幼儿园采用与小学相同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评价上,以儿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幼儿教育是一个让儿童拥有快乐,让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阶段,但幼儿园里依靠“成绩”评价幼儿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幼儿园,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实施分科教学,幼儿园里过早地开设小学才学习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在学习方式上,将对小学生的要求和行为规范搬到幼儿园里强行让幼儿执行,如在幼儿园实行课堂教学,而不是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上课的时候要求儿童端正坐好,手背放在后面专心听讲等。这一切都服从于唯一的教学目的,即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方式。幼儿园活动和游戏教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在当前一些幼儿园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方式仍然存在,尽管一些教师注重在30~3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或两个以上游戏,以缓解幼儿的学习疲劳和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通常时间都不长,而且在游戏的设置上不够合理,教师是为了追求教学目的而设置游戏,丧失了游戏的本来意义。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狭隘地理解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活动和游戏教学的含义和操作方式没有掌握。

(二)教师的观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www.daowen.com)

目前,教师纯知识角度的准备观,即认为儿童入学前最重要的准备是学拼音、认汉字,使学生上学后学习“不吃力”已被全面的准备观所代替。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是认识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为有了转变。在绝大部分农村乡镇,特别是一些学前班和个体幼儿园,教师仍然主要教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如拼音、汉字等。一节课让幼小的儿童写一篇田字格作业,不光是独体字,有的字要有十多笔画,甚至有廿画笔顺的字,一节课要算10—20道算术题,小小的年纪就要背上沉重的纯知识学习的课业负担。这种把小学的知识当作学前班主要教学内容的做法很不恰当,可见教师没有把全面、综合的准备观转化成为具有幼儿年龄特点的、易于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家长的理念落后陈旧是幼小衔接难以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功近利而超前训练,竟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致使幼儿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感觉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的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最终出现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致使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