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长应做好的衔接工作-学前教育学

家长应做好的衔接工作-学前教育学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小学的作息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时间。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过程中,既要协助他们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又要激发孩子到小学学习的愿望,即做好心理准备。家长有责任呵护孩子对上小学的美好期待,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入小学学习。

家长应做好的衔接工作-学前教育学

如果孩子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有家长的辅导,那么来到新的学习环境,就能减少焦虑、不安全感的产生,也就能顺利地适应小学的生活。作为家长,为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实现角色的转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同时他们自己也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并时常以鼓励的话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并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一下小学的氛围。家长可以趁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当遇到校园的小学生时,也可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厉害!”“在小学的校园里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棒!”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就可以趁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千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们细心照料,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能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这时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拥有自控能力。研究显示,儿童的动作快慢、能力高低,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溺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做好,要让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要学会收拾等。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因此当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们不要急着去帮孩子解决,而是尝试引导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儿童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对于他们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小学的作息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家长应积极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时间。在开学前一两周,家长要督促孩子调整时间表,为宝宝准备一个小闹钟,帮助他们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严格控制看电视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临睡前让孩子核对课程表、整理书包,不要一大早急急忙忙、丢三落四。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搭配合理的饮食,特别应为孩子准备一份营养丰富的早餐,保障每日的营养需求。

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地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家长还应结合日常练习,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跷脚架腿,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再者,家长还需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其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以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www.daowen.com)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例如,孩子如不好好吃饭,就罚倒垃圾等。这对于自控力的培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沟通能力,对其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消除孩子对陌生环境的畏怯心理,鼓励孩子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交往。让儿童既有向哥哥姐姐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做弟弟妹妹的领导者,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引导幼儿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生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儿童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此外,家长还需要告诫儿童要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要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

(四)呵护孩子对上小学的美好期待

有些家长在孩子进入大班下学期后,经常会在孩子耳边唠叨:“马上读小学了,到时又要写字,又要做题,你就没时间玩咯!”类似这样的表述,或多或少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上小学很无聊,除了写字,就是做题。原本对小学充满向往的孩子,内心会产生担忧、恐惧。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过程中,既要协助他们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又要激发孩子到小学学习的愿望,即做好心理准备。家长有责任呵护孩子对上小学的美好期待,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入小学学习。这对儿童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入学适应,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刚入学几天,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哭着要上幼儿园,不愿意上学。这就是我们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恋园”现象。“恋园”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在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六)心理上与物质上的衔接

家长应有意识地多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必要时也可陪同孩子一起参观校园环境,让孩子了解在小学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儿童入学后,家长要经常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解除困惑。

家长在开学之前就应为孩子准备必需的文具,如书包、铅笔、作业本等。选择的文具以安全、实用为最好,不要太过于花哨或玩具化,否则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家长应向孩子说明各种学习用具的用途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选择合适的灯光照明、适合儿童高矮的桌椅,不要将儿童的学习安排在有电视机的房间,给儿童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