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园应做好的衔接工作介绍

幼儿园应做好的衔接工作介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儿童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到了大班下学期,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这种提法很显然地表明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将重点落在兴趣的引发上,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儿童对各类知识的探究欲望与兴趣。

(一)主动性的培养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主选择、自主计划并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富有主动性的儿童思维活跃,做事有信心,能主动与人交往。儿童入学后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即使遇到不能理解、不适应的问题,也会主动向老师说明、求助,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就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

(二)独立性的培养

小学生的课后课余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时间观念,增强独立意识,引导儿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并自觉去做,培养儿童自理、自觉的能力。独立性强的儿童,上小学就能自己整理书包,管理好学习用具,按要求安排时间,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上。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儿童胆小退缩,不敢主动与同伴交往,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等,导致他们没有新朋友。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使幼儿常感到孤独无助、心情沮丧,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对他们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弱。这一能力与主动性密切相关,应重视培养。

(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培养

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办公室要喊“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上课不能喝水,坐姿端正,不能做小动作等。新入学的儿童往往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的学习、课后作业等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儿童也难以树立这样的任务意识。因此,学前期应当注意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为幼儿开展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小学的学习,较之游戏活动显得枯燥,儿童入学后脑力活动增多,书写任务较多,学习压力增大。因此儿童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较强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学前教育阶段除了保证必需的营养、做好保健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动作,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动作发展协调、身体强壮以及体能发展好的儿童更易于适应小学紧张的学习生活。

(六)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从小班到大班,儿童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到了大班下学期,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如教师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第一,保持姿势端正。写字的姿势、坐的姿势、拿笔的姿势等,都不能够马虎。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身体骨骼的发育。

第二,集中注意力。告知家长不要购买过于华丽的文具,如花哨的橡皮、本子等,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注意学习方法。大班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一般只能维持在10—15分钟左右。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坐着学习,也不能让他三两分钟就走动一次,鼓励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件事情后再休息。(www.daowen.com)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幼儿后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种提法很显然地表明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应将重点落在兴趣的引发上,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儿童对各类知识的探究欲望与兴趣。如利用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可感知的数学资源引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看公交车牌学认数字,上下楼梯练习数数,玩具整理按颜色、形状、材质、用途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变换进行分类,让孩子分发物品感受等分的意义,等等,看似随意的做法,都可以引导孩子和数学亲密接触。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让孩子学得轻松自然,而且富有趣味性。

另外,孩子的玩具,例如扑克牌、各种棋具,有时候也可作为学具,用来比大小,动手操作,练习简单加减法,让孩子边玩边学,并在此过程中激发自主探究的精神,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逐步实现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渡。

(七)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是一个强调集体的环境,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为严重。老师要在学前培养孩子谦让、团结等良好品德,以免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另外,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成年人或同伴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一定要明确孩子的是非标准,让他们学会对别人的言行进行分析,做得对的才学。此外还有卫生习惯等,老师也应该在学前就进行培养。

(八)开展缩小与小学差异程度的工作

首先,调整每日的作息制度。为了使儿童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制度,大班下学期可适当地缩短午睡时间和游戏时间,延长集体教育活动时间。每天的教学实践可保持在35—40分钟,也可以通过增加课时,如上午安排2—3节课,下午再增加一节课的集体教育活动。

其次,改变活动室的布置。到大班下学期时,活动室的环境布置就可以适当减少活动区角数,扩大图书角,增加图书角的书籍,将6人围坐的小桌椅改为类似于小学低年级的双人桌椅,按小学教室的方式排列。儿童可以使用小学生用的书包和文具盒,上课礼仪也可模仿小学,值日生管理也按照小学模式安排,但上课内容不可小学化。

(九)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

首先,开展培养进入小学适应性方面的教育。大班下学期的教育内容可安排培养儿童进入小学适应性方面的内容,如在活动区里增设整理书包的操作活动,激发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愿望,形成生理、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培养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说普通话的积极性;加强儿童小肌肉协调性的训练;还可以通过游戏、画图案画等方式方法帮助儿童熟悉田字格,为上小学后的书写打下基础等。

其次,带领儿童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大班下学期教师可以一次或多次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环境,有条件地可深入到课堂,观察了解小学生上课的情况,包括课前准备、上下课礼仪、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行为。参观后回园引导儿童讨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帮助儿童了解小学,鼓励儿童模仿小学生的学习行为。

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展联欢会或主题班会;也可请本园已毕业的幼儿回园,向大班幼儿讲述自己在小学的生活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大班幼儿更真实地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

(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毕业离园主题教育活动是大班儿童参加的最后一次教育活动,毕业典礼意味着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结束,是向小学迈出的第一步。幼儿园应组织隆重的毕业典礼活动,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带着欢乐、自信和向往之情告别幼儿园,去迎接小学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