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态化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渐进的过程。为此教师应抓住各种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仅仅一两次的家长会或偶尔更新的共育园地是不够的,家园共育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常态,成为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教师可以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之沟通,把孩子当天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家长,而不是积攒问题,使家长动态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极力争取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商策略,协同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二)个别化
每个幼儿由于其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的复杂性,教师应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
(1)根据家长的学习类型予以指导,提高家长的育儿效果。如对家长的学习类型进行测评分类以后,可以启发“听觉型”家长多听一些有关幼儿家庭教育的讲座;鼓励“视觉性”家长多参观幼儿园布置的家长园地等栏目;引导“运动型”家长多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同乐活动。
(2)根据家长的兴趣予以指导,满足家长合理需求。根据家长的时间及关心的问题开展适宜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调查发现,家长普遍喜欢利用接孩子的这段时间参加家教活动,教师就可以有选择地在这个时间段与家长进行沟通与指导。
(3)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予以指导。根据孩子的兴趣与发展项目,可以给家长一些合理建议,帮助孩子发展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4)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教指导,如小班孩子更侧重于入园焦虑、生活自理问题等,中班孩子可以倾向于能力发展等,大班孩子则重点在于幼小衔接等。
(三)主体性(www.daowen.com)
家园共育中,教师和家长均为主体。教师应该自觉树立平等意识,把家长当作合作的伙伴和对象,给予幼儿家长充分的话语权和交流空间,可以让他们参与园所管理和课程建构,充分挖掘和开发家长资源,不能自认为是专家,对家长的合理意见和观点不予理会。
(四)一致性
家园共育应该体现一致性的原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在家是一套、在园是一套”的行为。这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彼此一致、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五)时代性
家园共育,应体现时代性。除了传统的家访、讲座、开放日、接送交流、“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成长档案袋”等宣传手段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化的手段,如QQ、博客、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便捷的形式开展合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六)多元化
家园共育,形式应该多元化。除了常规的家长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的亲子游戏等活动。同时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家长的职业条件和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丰富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