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学前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让幼儿通过主动参与环境创设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成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共识,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作品”随处可见,但是幼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当然,教师引导幼儿评价和欣赏所布置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让幼儿明白,在教师眼中,每个幼儿参与布置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一)环境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到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一致。有的幼儿园虽然也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观,为的是布置环境,或者只是盲目地提供材料,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要注重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应该考虑两点:

其一,环境创设要有利于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目标。那么,在创设环境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就不能重此轻彼。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设置读、写、算等区域,而缺少幼儿健康教育、社会教育、审美教育等环境,在创设发展幼儿社会性的环境时,只提供幼儿社会认知的环境,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环境考虑很少,等等,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其二,依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对环境设置做系统规划。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当教育目标确定后,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的环境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用的,可以利用,哪些环境因素是需要创设的?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等等。应将这些列入教育计划,并积极实施。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宜。如,幼儿天生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学习感性知识,如需要感知雨,教师就应给幼儿准备雨伞、雨衣或雨靴,下雨时,幼儿可以在雨中散步;需要感知春天,教师就应组织观察活动,让幼儿观察春天的动物植物及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需要阅读,教师就应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图书,开阔他们的眼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如,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班、大班幼儿的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可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虽然让幼儿通过主动参与环境创设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成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共识,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作品”随处可见,但是幼儿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从深度上说,幼儿的参与是一种被动参与,即幼儿参与环境布置需征得教师的同意;环境布置的主题与内容往往由教师确定;幼儿在环境布置中的行为也大多由教师控制。从广度上说,幼儿只是“小面积”地参与环境布置,主要体现在参与的人数较少,以中班、大班幼儿为主,一般只有能力强的幼儿才有参与的机会,而且也往往是参与环境布置的某一环节,如材料的准备或粘贴,或是某一局部作品的展出。

那么,如何在实际的环境创设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性呢?(www.daowen.com)

第一,教师要激发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的需要。需要是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的动力,教师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环境创设的主题中,并在参与创设的活动中体验成功。幼儿越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则他们的参与需要就越能得到强化。

第二,教师要指导幼儿的环境创设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的程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成品型的材料,让他们直接把材料贴在相应的地方或把自己的活动“作品”陈列出来;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提供“替代品”,让幼儿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成品”;至于大班幼儿,教师要让他们了解哪些物品可以成为环境创设的客体,它们在环境创设中起什么作用,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设计进行活动环境的创设。

第三,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环境创设。这里所说的欣赏并非只是对最后的环境创设结果的评价和欣赏,因为如果这样,通常只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会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青睐,而一些能力差的幼儿会因为教师对其“作品”不满意而受到冷遇。这种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对幼儿来说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每个参与环境创设的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都是有收获的。因此,教师应将幼儿布置活动时的心理感受纳入评价的框架中,并引导他们体会自己的感受,如寻找材料时的困惑、完成布置后的欣喜等等。当然,教师引导幼儿评价和欣赏所布置的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让幼儿明白,在教师眼中,每个幼儿参与布置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帮助幼儿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的环境要素,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有机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

利用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大教育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量带给幼儿的刺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幼儿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脱离幼儿园外的环境进行园内封闭式的教育,成效是有限的。如,幼儿园要求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但有的家长却常常忘记这个教育任务,幼儿在家自己穿鞋袜,家长认为孩子穿得慢,耽误大人的时间,于是包办代替帮幼儿穿上。孩子愿意自己做,说在幼儿园也是自己做的,家长却说:“幼儿园有幼儿园的一套,你这是在家里!”一句话就把幼儿园好的教育影响抵消了。面对外界环境的复杂影响,幼儿园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与外界结合,让家庭、社区成员进一步了解幼儿和幼儿园,使幼儿园教育获得家庭、社区的支持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也促使家长和社区成员从教师那里学到教育知识和技能,改善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一般做法是:一方面选择、利用外界环境中有价值的因素教育幼儿;另一方面要控制与削弱消极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当然,每个幼儿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重要的是,要把与家庭、社区结合的活动纳入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之中。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如,请交警来园模拟操作,给幼儿介绍交通安全知识;让家长制作反映幼儿一天典型生活的录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市场(街市);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摸索出一整套策略和做法,在幼儿园、家庭、社区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的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我国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水平仍相对落后,所有的幼儿园都应当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教育。给幼儿提供物质条件时,应以物质条件对幼儿发展的功能大小和经济实用性为依据。如,图书架主要是放置图书供幼儿阅读的,可取几根木条,做成可以放书的许多小格子钉在墙上,幼儿易拿易放,又不占地方。墙边再放几把小椅子,幼儿看书也方便。这样做既省钱省料又实用,何乐而不为呢。此外,根据需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也能够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有的山区盛产竹子,利用它可以做一些积竹、高跷,供幼儿玩游戏;农村幼儿园用三合土铺的活动场地,就比水泥地省钱又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