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阅读共同体的组织运作

教师阅读共同体的组织运作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师阅读共同体的建构中,教师读书会是最普遍的一种组织运作形式,以学校为主导组织教师读书会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与行政主导色彩鲜明、任务性相对较强的官方教师读书会不同的是,这种网络教师阅读共同体相对比较宽松,有的还有名家、媒体的参与,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健康的网络阅读共同体应该具有民主气息,少一些硬性或软性捆绑,充满自由、兼容精神。阅读共同体的契约规定应以保障良性的学习

教师阅读共同体的组织运作

与独立的个性阅读不同的是,阅读共同体强调的是群体之间相同或相近的阅读志趣、价值认同或发展愿景,着眼于互动、互助与分享、共享的共读。关于“自读”和“共读”的矛盾关系,我们在第一讲已经谈过。教师阅读共同体的建构与建设,本身就是组织推动教师阅读的一种重要渠道。在自读的同时,加入阅读共同体,对教师的益处在于能在一定程度获得同伴鼓励与启迪,克服懈怠思想,通过共同的学习交流见证彼此的成长。

在教师阅读共同体的建构中,教师读书会是最普遍的一种组织运作形式,以学校为主导组织教师读书会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很多学校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但要真正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笔者认为,新教育实验项目组提出的一些建议很值得参考,在此择选精要略做介绍[9] ,一并穿插谈谈我们的一点意见。

针对读书会组织形式,新教育实验项目组的建议是读书会与教研活动进行整合,这种整合便于讨论学科问题。还可以由德育、政教部门组织班主任读书会。这两个层面的读书会都可以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再进行具体规划

新教育实验项目组提出的这种整合是常态化的,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两次活动与阅读的结合,目的是突出教研或德育方面研究,主动融入专业阅读,增强相应活动的品质与品位。笔者的看法是:仅仅围绕学科教研活动整合校内读书会,从学校全局角度看还有些零散,学校在整体倡导和推动教师阅读的基础之上,最好有一个统一层面的读书会,把各个学科、各种岗位的骨干吸纳进来,聚焦于公共专业阅读,与此同时,再进行学科教研及其阅读研修的整合。全校性的读书会,其意义重在辐射引领,人员参与上不求外观的人多势众,以吸纳有生力量为主。如果某一发展段教师较多,就可以考虑组建一个针对相应群体的读书会。比如,新入职青年教师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建立青年教师读书会,按照专业阅读的阶梯结构对共读书目及其活动进行规划。

与此同时,各学科、班主任层面的读书会也可考虑建立,但是不要搞得太多。有时未必就叫读书会,读书会既可以界定为一个组织,也可以界定为一种载体。在各学科不平衡的情况下,也可先选出一两个基础较好的优势学科,进行探路、引路,其他学科有所参照、逐渐加强。

针对具体运行模式,新教育实验项目组列举了四年级语文教研组的读书活动,认为主持人自然而然应是年级学科负责人(也可由老师轮流主持),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组织,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或者教材编排组织主题阅读。例如教学《渔歌子》,他可以组织大家分头组织查找资料:

1.文本解读资料。

2.关于隐士文化以及儒道文化方面的资料。

3.关于诗歌教学方面的资料。

然后主持人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提前设计好主题,印发给大家。读书会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讨论,提供相关书籍给大家作参考。若大家感觉意犹未尽,还可以围绕诗歌鉴赏和教学做进一步探讨。如,有计划地读一本诗歌赏评专著。讨论资料还可以是杂志文章或者其他。

如果是班主任读书会,可以和问题学生诊疗结合起来,进行案例讨论,激发教师阅读,把涉及问题学生的若干阅读资料进行编订加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再对一些关键概念反复研讨。

笔者的看法是这种形式很有创意,但针对学科的阅读研讨一定要主题鲜明,不要扩得太大、太多。关于主持工作,最好设立一个常务主持人,在此前提下实行轮流主持。发言要人人参与,确立中心发言人。

班主任层面的读书会也是这样,主题不必拘泥于学生问题,还可以是关涉班主任成长的一些焦点、难点问题等。有关话题也可以从班主任当中征集,但一定要有阅读素材,要联系自身的实践、阅读谈体会,不能演变成离开阅读的一般研讨。

新教育实验项目组认为这种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读书会非常有效,但是它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会,它有较强的行政介入,因此要注意以下事项:

要警惕全面化、平均化的行政思维。行政层面组织读书会,容易希望普遍受益,但真正有效的策略,恰恰在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即在条件相对成熟的组或者年级先做起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行政要持续不断地提供扶持。时间、场地、印刷资料、图书配置等都很重要。没有扶持,很难靠热情维持。

行政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这种形式的读书会已经成为对教研活动的深化改革。因此应视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及时总结提炼好的案例,把它作为学校的财富而积累。

可以说,这几点提醒很重要,具体到每一所学校,还要考虑自身内部情况,组织开展活动力求稳一点、慢一点;千万不要开始吹拉弹唱,后面寂寥无声;贵在朴实,贵在坚持。还要看到教师当中存在的差异,要求上要有所区划、留有弹性,不能定得过高、过死。对于经验要总结推广,但不要急躁,要低调行进,不要仓促出笼,因为经得起推敲的东西必须有所积淀、经受检验。

具体运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还要结合实际对各种矛盾关系加以审视,做出可行的规划引导,才能把活动向纵深推进。

近年来,以网络形式为主导的民间教研组织也多了起来,这其中,也包括相应的教师读书会。与行政主导色彩鲜明、任务性相对较强的官方教师读书会不同的是,这种网络教师阅读共同体相对比较宽松,有的还有名家、媒体的参与,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组织推动过程中,组织者和参与者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如何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实现更有效的互动交流,也是组织者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探讨的问题。为此,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明确基本规程。网上民间阅读活动的开展,虽然比较自由,缺乏刚性约束,但也要建立基于成员充分讨论、大家理解认同的制度规程。为此,有必要要明确共同体存在的愿景目标,基于愿景目标定期推出阅读书目与活动规划,明确一定周期的活动时间、讨论主题、发言规则等。对活动主持、中心发言、总结反馈等主要分工也要做出一定的约定安排,并尽可能提出对积极参与者的激励措施。总之,要探索形成一种既比较宽松、留有弹性的研讨环境,又有一定指向、约束的交流机制。

二是秉持包容精神。健康的网络阅读共同体应该具有民主气息,少一些硬性或软性捆绑,充满自由、兼容精神。参与者都有其话语权,对问题的认识很大程度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水平和境界存在差异,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要有所尊重,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大家一个步调、一个姿态。阅读共同体的契约规定应以保障良性的学习互动、保障参与者正当的话语权利为前提。如果相应规约自觉不自觉禁锢了思想的碰撞、学术的质疑,演化成少数人的话语特权,或者单一的话语模式,这样的所谓“共同体”最终不免走向故步自封。

三是培育核心力量。虽然民间教师网络阅读共同体相对宽松,但并不意味着专业引领层次可以随意降格,相反,它更要有一定的层次追求。在组织过程中,要逐步发现、聚拢一批具有担当情怀、思维比较活跃、堪为榜样示范的骨干,由此形成核心力量。组织者可以根据其特点专长有选择地让他们发挥主导作用,以推动交流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还可以约请水平相对较高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作为嘉宾或顾问,或点评案例,或答疑解难,或发起讨论,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培育核心单纯演变为“非精英不吸纳”。须知:精英聚合的团队,未必会走得长远。民间阅读团队更不可一刀切,更要讲求差异、协调、组合,本照求同存异、自觉自愿的原则开展工作,这样才可能团结更多的同道者。(www.daowen.com)

四是注重问题引领。在民间网络阅读共同体交流中,离不开富有聚焦性、吸引力的问题。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一般三两个核心问题即可,问题之间最好前后连贯,统合在一个主题之下。有的作品包含的主题层面众多,这种情况下,可以选取相对重要的核心主题组织研讨,有时还可针对其他主题、内容进行二次研讨及后续研讨,以促成比较透彻的理解。

问题设计不能就书论书,在名词概念之上打转转,而要尽可能紧扣教育教学或现实生活,如果把阅读研讨与一些相应的典型案例的讨论结合起来,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在网络研讨中,如果只是围绕某一作品进行单纯的阅读交流,就可能显得单调,造成一种疲劳。所以,最好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设计一些贴地气的研讨题目,使得相应研讨既有一定阅读素材的穿针引线,又超越单一的阅读交流。下面请看笔者主持的烟台市民间教师读书团队——三人行教师读书会所进行的一次专题研讨活动的“话题引读”。

师生交往中的细节:话说“打招呼”

“打招呼”是学校、班级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当前学校校园中却流行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打招呼”,老师反应冷淡。长此以往,有不少学生再见到老师,就慢慢变得不愿打招呼。那么,校园中,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打招呼”现象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利用打招呼这一契机,为学生树立文明礼貌的好榜样,真正把关爱送到学生心里并最终达到改善师生关系的目的呢?

为此,本专题选取三篇文章作为话题研讨素材,围绕素材及其主题做一些探讨,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给大家带来一点有益的启示。三篇文章分别为孙贞锴撰写的《老师,“您”为什么不做回应?》,邹亮撰写的《一场争论引发的思考》,还有孙茂茂所撰《放下老师的架子》,三篇文章围绕这一话题分别谈出了自己的观点认识,为我们的研讨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参照。

话题提出之后,出示引读素材,而且素材出自读书会成员本身,随后的互动研讨即围绕该话题及其引读素材展开,可以通过谈观点、说故事、摆案例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话题及其引读素材的思考。这种具有专题聚焦意味、以“自家人”相应素材为专题阅读、问题探究起点的研讨活动,还是较具吸引力的。

在每期的专题研讨之后,我们还提供了与专题对应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阅读链接,列出参考书目及内容概要,为成员的延伸思考提供参考。比如,该期研讨终结之后,提供了以下阅读链接内容:

1.《每天都问候学生》,选自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本书提示的101条建议来自美国最好的教育行业培训项目之一——FIRST教师培训体系十余年所积累的培训经验。这些建议为教学提供即时有效的指导、为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技巧策略、有益的方法案例。作为FIRST的负责人,安奈特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安奈特提出,教师应该主动向学生问候,给学生创造积极健康的环境。

2.《主动问候学生》,选自宋运来主编《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教育习惯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究竟何为教师的习惯?教师又如何真正拥有良好习惯并有效促成自身专业发展呢?《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是我国第一部以研究国内著名教师好习惯为主题的著作,从教师的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个方面结合经典案例系统地研究评述教师应该养成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教师专业姿态、心态、情态的反映,决定着教师发展的走向与高度。《主动问候学生》是其中“教育习惯篇”的第19条,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学生不是不想和老师打招呼,很多时候他们不确定老师是否认识他,害怕和老师打招呼后老师没有反应而尴尬。因此,要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就要放下师长的架子,做到真正的师生平等。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常怀此心,常行此道,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得到学生尊重。

3.李镇西《民主教育的内涵》,选自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修订本)》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1月第2版。

《做最好的老师》集中展示了当代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作者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很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等融贯其中,发人深省。《民主教育的内涵》是该书第一章《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中的一篇重要文论,文章对民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解读,对根植于教师内心深处、在事实上打着师生不平等思想烙印的一些行为细节进行了深刻反思,颇值一读。

这样,整个研讨起于阅读,收于阅读,但又不拘泥于阅读,给参与者带来的收获可能是多方面的。

除上述几点之外,在有可能、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尽量给参与者更多的展示机会,最好是搭建一些平台,如利用团队公众号、合作媒体等用以发布大家优秀的阅读和研讨成果。如果能在一定范畴、程度实现网上对话与网下面对面交流相结合,对提高研讨质量、提高读书会影响力也将多有裨益。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教师本身来说,对民间网络教研组织包括其中的教师阅读共同体也应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切勿贪多不化。有的老师为鞭策自我阅读、实现快速成长,接二连三加入很多民间网络教研组织和教师读书会,为此忙得不亦乐乎。在这种积极的背后,需要反思的是:这些组织的存在,它们所开展的活动,是否都适合你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如果有其需要,又是一种怎样的需要?它们是否需要平均用力、四面出击?在加入相应组织之后,其活动理念、学习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切合你的发展愿望?……毕竟,对个人而言,再好的阅读共同体要发挥作用,也必须建立在本人有效阅读的前提之上,阅读共同体的存在对个人阅读来说,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辅助,而不可对其过于迷信。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们的成长与发展更须妥善规划,据此做出合理选择,而不可盲目从众、丧失自我。诸多民间网络教研、阅读共同体的存在,为我们进行学习研讨、阅读研修提供了平台,但也容易使一些人迷失在丛林之中。这些团队组织的活动方向与水平——往往受其创建者、主导者影响,所形成的学习格局与研讨内容也未必适合每一位参与者。作为网络共同体,它也很难照顾到具体个体所处的环境、背景与诉求,很难兼顾相应的各种差异。所以,只有对自身专业阅读与成长有更明晰的规划时,你才能对其团队是否具有与自身发展相称的建设理念、活动取向、榜样示范等做出明断,从中找到更有助自身发展、更对自己胃口的团队,才能进而在团队中找到感兴趣的着力点,找准自身位置,实现有意义的分享与互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管什么形式的教师阅读共同体,在其组织运作中都要注意阅读伦理问题。所谓阅读伦理,其核心即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共同体内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的阅读选择之间的矛盾关系:

一方面,需要看到的是,在阅读资源更加丰富的今天,要增强对阅读资源的品性、价值等方面的判断能力,从中汲取、挖掘有益养分,单纯依靠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扬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分享精神。在分享的同时,自然也不排斥自觉主动的学习借鉴、寻求并接受有益的指导。

近年,在呼唤教师阅读领路人的同时,还有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旨在帮助教师成为职业阅读者的“阅读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最好吸纳作者、书评家、专业研究者、精英读者等多方参与,对教师阅读状况进行跟踪调研,从书目推荐、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引领教师阅读健康发展。这种提议和设想的背后,所担忧的最大问题即在于——教师个体在专业阅读自我摸索状态下可能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实践误区。有鉴于此,教师阅读确实需要分享、借鉴乃至引领。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对内同样具有保持个性阅读,保持自我阅读选择与阅读区间的权利。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宜硬性地以“推荐”名义向他人摊派自己所认可的书目。即使在一定范畴获得较大认同的教师书目编制,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依据,而不能摆出唯我是从的姿态。

积极推荐阅读书目本是好事,但容易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几种不良倾向:或出于一己偏爱而未必客观精准,或局限个人视野而未免有所缺漏,或走向自我中心而忽略受众状态,或夹杂人云亦云而疏于实际考察,或单纯迎合形势而远离读者兴趣。此外,有的推荐本身可能还带有一定的市场目的,图书宣传与其内容内涵未必全然相称。凡此种种,都提醒我们,既不要以指导者自居而盲目地给别人开列、推荐书目,也不要不加思考地接受甚至迷信一些所谓“必读书目”“最全书单”“推荐阅读”。

所以,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要求的提出、具体活动的设计等都要慎重,不能以此压抑个体的阅读兴趣和思考热情。在共读、共享之外,可以考虑安排一些关于个人阅读史、阅读经验的交流分享。毕竟,基于个体的自主性的阅读学习,能在更细微的层面给予人更大的帮助,只有对自我的阅读兴趣、偏好、偏差等有更多的认识,阅读选择与阅读效果才可能变得更加高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