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反思教育实践与专业阅读内容的结合应用

反思教育实践与专业阅读内容的结合应用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并运用专业阅读内容来解读、反思、重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深化对所读内容内涵的梳理、发掘,达到一种契合与圆融,是专业阅读成果转化的一种突出体现。反之,如果一意孤行,则可谓对学生、对教育的亵渎。段老师通过上述阅读认知对有关问题矛盾加以反思,并在最后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相处给出意见建议。

反思教育实践与专业阅读内容的结合应用

结合并运用专业阅读内容来解读、反思、重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深化对所读内容内涵的梳理、发掘,达到一种契合与圆融,是专业阅读成果转化的一种突出体现。

闫学老师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中重点梳理、提炼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对班主任工作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种种做法,研究了他在班级管理、道德建设、师生交往、习惯养成、家校沟通、组织活动等方面的经验与价值,并结合当下管理和育人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行反思。书中每一条目的基本结构是:呈现当下问题或案例—摆出苏霍姆林斯基观点论述及其案例—作者再做综合分析(有时穿引现实案例)。

从这个结构不难看出,闫老师一方面是在利用所读经典的观点案例与现实问题进行对照反思,做出引领指导,一方面又是在这种解读反思中深化对原典的理解,这其实是专业阅读成果的一种深度转化。这种方式在我们的常态实践中同样存在,再请看烟台第三中学段敏老师的教育随笔《由“好朋友变仇人”所想到的》。

由“好朋友变仇人”所想到的

这一年多来,有不少同学来跟我哭诉班级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多都是由原来的好朋友变得像仇人一样,甚至在别人面前贬低朋友。如果有学生和你诉说他们人际关系的苦恼,你会感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期待,感到年轻教师的人格魅力年龄优势。但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怎样解开他们的心结,正确引导他们呢?遇到这种事情,我也很头疼,感觉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与人相处了。

我们在询问由“原来的好朋友”变得“像仇人一样”的彼此表现时,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认为的好朋友会“无话不说”“一味迁就”“形影不离”,等等,而一旦变成“仇人”,大多是因为上述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一方无法容忍“亲密”带来的束缚和羁绊。

深究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看,每一个孩子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都带着父母和不同类型老师的印记,其中也隐含着一些教育的误区。譬如,在孩子们成长的那些年,如果和同学吵架了,父母总是说:“为什么和别人打架?肯定是你不好。”如果和老师有了隔阂,父母总会说:“老师还有错吗?批你肯定是你有问题,为啥不批别人?”

根据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理论,在儿童早期,服从权威和关注个人利益是主要的道德认知与评价,而到了中期一直到高中阶段,“做好孩子”是孩子们的主要认知特点。所以,在孩子们的心里:父母是权威,老师也是,他们说的自然是正确的。父母和老师都要我做好孩子,他们才喜欢。如果和父母、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有摩擦,老师和父母一般都是对的,是我不够好,所以他们说的我就要照着做。因为对权威的服从可以减少伤害,这样才可以做好孩子,我才更安全。(www.daowen.com)

与此同时,孩子们感到:我需要朋友,有了朋友可以让我更温暖。而他们在交友时,把对父母师长的那种潜意识作用中的道德认知自觉不自觉地迁移过来,认为和同学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地认同和服从,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喜欢我。

但是,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迫切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原有的道德认知逐渐产生了极大冲突。所以,当孩子们与朋友相处之际,针对一些人情事态特别不想违背自己意愿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情绪困扰和心理矛盾,而理由往往只有一个,“我实在不想,但我怕他不高兴”。这时候,认识和处理不当的话,就可能出现“好朋友变仇人”的错觉和偏差。

其实,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坦荡荡,他们会尊重彼此的想法和主张,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无须掩饰,这样的交往才会长久。小人呢,表面迎合,内心却有不同想法,彼此之间不是平等相处,自然不会和睦长久。所以,真正的朋友从来就不怕对方的坦诚,而恰恰是这样的坦诚才让我们感觉友情的弥足珍贵,才会享受和朋友的真诚相处,也才会在相处中收获

同样的道理,有时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朋友坦诚说出内心的真切感受时,会发现伤害并没有造成。相反,当我们藏匿真实的想法去违心迎合对方、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时,友谊则可能真的走向尽头。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在交友相处时学会向对方说“不”,学会必要的拒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经常反思自我,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自己的思想或行为强加给学生,当我们这样去想去做的时候,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我们。反之,如果一意孤行,则可谓对学生、对教育的亵渎。

在这则随笔中,段老师先提出面临的典型问题,然后对其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其中穿插了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思想、高中生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的认知、孔子人际关系思想等重要理论论据,这些当然离不开作者的阅读。段老师通过上述阅读认知对有关问题矛盾加以反思,并在最后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相处给出意见建议。这种情况下的反思,于人于己以深刻启迪,针对专业阅读内容的“结合”“运用”不是机械生硬的穿插,而是内化于心的一种自然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