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基教版)2007年第17期刊载了泰安市泰山区教科研中心生物教研员鞠庆华老师文章《命题与读书》[5]。鞠老师对这个题目思考了很长时间,在一次闲逛书店时买下法布尔的《昆虫记》,随后一有时间就阅读此书,还把书中故事讲给儿子听,比如蝎子的聪明(法布尔在实验中发现蝎子会装死)。通过阅读,鞠老师感到《昆虫记》不仅是记录昆虫的趣事,更是一部展现出昆虫世界生机盎然的伟大作品。在命制期中考试试题时,经反复阅读挑选,她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荒石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相应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黄莺在丁香树上选址安了家;翠鸟在柏树密枝间落了户;麻雀在每片房瓦下塞进了破布头儿、碎稻草;梧桐树梢上落下南来的金丝雀,它们啾啾地欢唱着,建造出柔质小窝巢,看上去就像半个黄杏;鸱鹄适应了园中环境,每晚赶来试演自己单调的曲谱,歌喉婉转得像笛声;人称雅典娜鸟的猫头鹰,也跑到这里来呻吟和长号。房前有一大片池塘,向全村输送泉水的渡槽不断将清水注入这池塘。池塘周围方圆一公里的地面,是两栖类动物恋爱季节的好去处。灯芯草蟾蜍,有的个头儿像盘子一样大,它们披着一条紧挨一条的黄色细饰代,相约着到池塘来泡澡。黄昏光景,人们看见雄性助产士蟾蜍在池塘边上颠跳,两条后腿间拖挂着一嘟噜胡椒粒一般的大卵粒。宽厚慈祥的一家之父,带着珍贵的包袱远道而来。把这包无价之宝置于水中,然后再离开池塘,躲进一片石板下,从那里发出一阵铜铃般的咕呱声。
利用这段展现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自然和谐美的情景,鞠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
(1)文中提到的生物中,属于植物的是_____________ ,属于动物的是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以上生物的两项共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荒石园中,影响蟾蜍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至少答出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鞠老师以此设题的目的,还想传递两个信息:一是促动学生体会生物界的自然美,渗透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促发学生关注《昆虫记》,走近法布尔。
鞠老师还喜欢阅读余秋雨的作品,在读《余秋雨简要读本》时,其中谈到的以色列将沙漠地区变成绿洲的事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记,正好命制一个年级期中试题时,她就把所读信息事例应用到考察无土栽培等相关知识之上:
作家余秋雨在以色列旅行时,看到沙漠里的一些村庄绿树茂密、鲜花明丽,其种植的秘密是:地下虽然是黄沙,却有一根长长水管沿根通过,每隔一小截就有一个滴水的喷口,清水、营养液一滴不浪费地直输每棵植物,这种栽培技术叫作滴灌。据此思考分析:
(1)与无土栽培一样,滴灌所需营养液的配置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滴灌方法种植西红柿时,对营养液的特殊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色列农民适时摘去西红柿顶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引用此例不仅在于考查相关生物知识,也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科技的魅力,渗透一种科学思想的教育。
笔者一度投身关于苏轼的主题阅读,在读小品文萃《东坡志林》时,感觉与《东坡赋译注》相比——少有长篇大论,多为短小篇幅,笔记味道十足,一些篇章也适合初中生选读。教学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之后,我从《东坡志林》选了一篇《记游松风亭》,创制了一份拓展阅读训练。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①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②,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④。
【注释】
①寓居:寄居,居住。 ②木末:树梢,此指树林远处。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熟:充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 望亭宇尚在木末( )
由是如挂钩之鱼 若人悟此( )
2.下列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思欲就亭止息 指物作诗立就
B虽兵阵相接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www.daowen.com)
C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虽席地不容间也
D意谓是如何得到 目似暝意暇甚
3.下列句中加点词“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由是如挂钩之鱼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无丝竹之乱耳 D吾欲之南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游松风亭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间事。当时苏轼连续遭贬,从定州、英州辗转到惠州。联系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于1083年),你认为《记游松风亭》与《记承天寺夜游》表露的情感相比,更能突出表现苏轼怎样的性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几道题目是联系所学考查字词理解、语句翻译,最后一道题目考查对文章题旨的理解,与课文形成联系比较,从而深化所学。
此外,在文章下面根据情况加注必要的注释,以疏解阅读障碍。这篇小品文及其训练题目,与课文学习形成了较好的链接呼应,取得的阅读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一些文言文课外篇目的命题中,因为命题者本身对文本缺乏深入的阅读理解,对语料和学生所学联系程度拿捏不准,对学情把握又不是很到位,往往把学生能力想象过高,有必要注释之处一味从略或者压缩,一些题目也缺乏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
提高命题水平,不仅是教研员应该考虑的,一线教师平常也需要编选、编制试题。以专业阅读融入教学测评,这是一个双赢之道。例如,历史老师阅读原始史料史论,在丰富阅读的同时可以从中选择加工、编制试题。当然,这个功夫需要刻苦锻炼,还要深入研究相应的课程精神以及考试评价的原则、策略和规律。
作为中小学教师,在尽可能把专业阅读融入教学测评的同时,最好把教学测评方面的阅读研修列为一项长期主题。比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建立了一个相应的主题阅读单,以便按需检读、择时精读: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余映潮著《阅读教学艺术50讲》第7章《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41—44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3.王萍著《语文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4.章熊、张彬福、王本华著《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5.王荣生总主编《新专题教程》“初中语文系列”(5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版。
6.周国平著《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此外,随时浏览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等期刊关于教学测评、练习与命题创编、试卷讲评等方面的文章案例并做摘要。
这样一种阅读,对提高教学练习、测评、命题水平以及形成相应科学认识还是很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