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顺势迁移:移动思考的训练方式及其益处

顺势迁移:移动思考的训练方式及其益处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顺势迁移,就是顺着某种情势自然而然发生的迁移,它在专业阅读中表现为一种就近的“移动思考”。学生背后说闲话,不仅会指向教师,还会针对同学、针对校园所见所闻。这样一种“移动思考”,其实就是一种就近的顺势迁移,通过这样一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形成一种纵深格局。这就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脑力劳动,解除了过重负担,使第四学季不至于过度紧张。

顺势迁移:移动思考的训练方式及其益处

“迁移”的意思是离开原来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下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形成所产生的影响。顺势迁移,就是顺着某种情势自然而然发生的迁移,它在专业阅读中表现为一种就近的“移动思考”。

曾经看过一篇教育随笔,题目是《闲话学生的“闲话”》,大致讲的是教师如何面对来自学生的闲言碎语,怎样认识和看待相应问题。类似问题在一些网帖中也很常见,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网友A提问

我是一位班主任,班上学生有时很爱说老师闲话。我带的是初一年级班级,学生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开始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教班上数学,后来因为他的事务比较重就不教了,来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女老师教。可能因为这个女老师是刚来的,也没什么认识的人和教学经验,这个男老师经常照顾她,并且还告诉学生这个女老师是他徒弟。刚开始学生们还没什么,可后来久而久之就传出了一些闲话。

网友B回应

哇,这种问题确实头大,可希望老师你也不要太操心哦,小孩子青春期喜欢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难免会多嘴多舌。但这个问题呢,老师你只能适当点拨学生,让他们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至于闲话传到两位老师耳朵里应该也没什么大碍,都是老师和成年人,小孩子的话只可听听,当然不能去在意。

学生背后说闲话,不仅会指向教师,还会针对同学、针对校园所见所闻。

笔者随之还想到一个问题,即教师如何面对来自同事闲话:在单位中,面对大家教育教学表现,往往也会有些闲言碎语,或者捕风捉影的传闻及各式说辞,“谁人背后不论人”,面对这些“闲话”甚至“反调”,又该有怎样的认识?这其实是一个对教师心态塑造、职场情绪调节很有意义的话题。这个转移生成的话题,和原点话题之间既有情境上的联近相似之处,又有新的变化,对其思考一方面需要参照联系所读素材原点话题的相关认识(如闲言碎语产生的原因,怎样处理面对等),一方面又要从新情境出发,有针对地加以分析(教师说教师闲话和学生说教师闲话还有差异)。有鉴于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做出系统思考,写下《正视反调》一文。这样一种“移动思考”,其实就是一种就近的顺势迁移,通过这样一种思维训练,我们可以对有关问题的分析形成一种纵深格局。

再举一例。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一文中提出按照季节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活动是关系学生身体发育、增强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他指出:“一年分为几个季节,每个季节人的机体活动能力都不相同。例如,众所周知,机体的防护力到春天就减弱,到秋天则增强。考虑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对学校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打交道的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是形成中的大脑,而外部环境对人的大脑有非常大的影响。春天的学习和脑力劳动,特别是在低年级,应完全不像秋天那样安排。”针对具体季节的学习活动安排,他还给出具体建议、进行了有针对的分析:

我建议低年级学生全年的脑力劳动安排如下:大约到第三学季中期(即2月底),应基本上结束语法和算术方面最重要理论概念的学习。在正是春天的第四学季,脑力劳动应主要包括能发展、加深和系统整理早先获得知识的一类学习。我还想建议,春天应加强培养下一学年能顺利学习所必需的能力。春天,似乎是专门用来进行最费力的观察的时节。春天,还应为下一学年头两个学季要学习的理论性结论积累实例。上面谈到的知识与技能比例失调问题,正是由于春天跟秋天一样灌输复杂的理论概念而引起的。

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应利用一切可能在春天最大限度地减轻脑力劳动。不能不估计到,由于维他命储存耗尽,在少年的机体内尤其如此,以致春天视力最容易减弱,并发生眼病,而眼睛在脑力劳动中却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不能像许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的情况那样,把阅读大部头文艺作品,把为了复习而重读许多页历史课本和文学课本的任务放到第四学季。尤其不可采取机械的复习方式,使复习与初学教材毫无区别。春天应给学生带来——形象地说——教学法的更新。你在第四学季的备课,应使已有的知识引入积极活动状态成为你教学法的主导思想。不必因此而让学生按教师的问题概括各部分教材时,不断地啃书本。通过综述性的讲解概括教学大纲的一系列问题,能促使知识积极活动起来。考虑到高年级学生的疲劳程度,教师应善于采取一些措施,以减轻他们的复习负担。

我在许多年内总是给八九年级的学生布置如下夏季作业:阅读下一年将要学习的文艺作品。这就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脑力劳动,解除了过重负担,使第四学季不至于过度紧张。[36]

一年分为几个季节,每个季节人的机体活动能力都不相同。例如,众所周知,机体的防护力到春天就减弱,到秋天则增强。考虑这种周期性波动,对学校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我们打交道的对象,是正在成长发育的身体,是形成中的大脑,而外部环境对人的大脑有非常大的影响。春天的学习和脑力劳动,特别是在低年级,应和秋天的安排有所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表达的核心观点在于,必须依据学生在不同季节的机体活动能力、不同季节段外部环境对儿童脑力劳动的影响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和课业活动,并且要根据年级高低做出有针对的优化,从而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由苏霍姆林斯基“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笔者想到了一个议题,即“怎样按季节安排教师的学习研修”:季节作为一种周期性波动,对学校来说特别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学生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最大程度契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作为成年人,教师在不同季节的机体活动能力、不同季节段外部环境对教师脑力劳动的影响又会如何,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龄和教龄段教师,此中又存在哪些共性取向和具体差异,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无疑是思考“怎样按季节安排教师的学习研修”这一议题需要斟酌的要素。(www.daowen.com)

苏霍姆林斯基《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一文针对教师休息,还有这样一段表述:“正确的休息,特别是在夏天和冬天,能发展并增强神经系统的补偿能力,有助于养成沉着、平稳和使感情爆发服从于理智控制的能力。许多在学校工作了三四十年以上的有经验的教师叙述说,使他们养成沉着和自制力的因素中,特别有效的一个因素是和自然界的长时间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能使体力的紧张与思想、观察相结合。”[37]这里是从季节角度分析教师的合理作息,特别强调夏天和冬天教师进行必要休息、亲近自然的益处。现在很多地方主张教师暑期进行集中充电、研修甚至安排较大量度的研修学习任务,有的学校要求教师暑期进行集中的理论阅读或者规定读几本书、写几篇读后感,以致有老师抱怨“放假如同没放”,在这种充电热的背后恐怕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其实,从夏天和冬天对教师作息的季节影响看,在所属时段进行怎样的阅读学习,也是需要斟酌的。

无独有偶,中国台湾傅佩荣先生提出了应该按照季节合理选择阅读书目、规划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方法要配合季节进行调整,“方法的应用在于‘选择’合宜的书籍”。针对一年四季的阅读,他以具体做法为例做了说明。

春季以肯定生命、启发希望、确定方向为主,因此我读《论语》和《秦戈尔诗集》。孔子的“人生向善论”使我充满乐观奋斗的信心。泰戈尔的诗描写“宇宙”“孩子天使”“爱”,亲切温婉,足以解消一切疑虑。

夏季酷热,我选择《庄子》与梭罗的《湖滨散记》。庄子的寓言常有醍醐灌顶、恍然开怀、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消暑。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两年两个月,他笔下的一只公鸡也有帝王般的尊荣,充分显示大自然的奥妙。

秋季既肃杀之气,又有淡淡哀愁。《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语,惊醒了人类自我中心的妄念。房龙的《宽容》则细述西方历史,指出“懒惰、无知、自私自利”是造成不宽容的三大因素,正适合秋日省思。

冬季太冷,何不翻阅《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段念通的话,内心真力充塞、圆满具足,道德勇气油然而生。然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谈到“精神三变”,以“超人”为目标而冲决网罗,气魄之宏伟足以鼓励吾人自我超越。

我所谓的方法是指“选择”时的思考架构而言。具体要念什么书,大家不妨各行其是;至于念书的成效,能不配合季节来考虑吗?[38]

傅先生的经验启迪我们,最好按照季节特点对自身阅读做出合理规划与选择,在最合适的时节读最合适的书目,在这个大前提的架构之下针对具体个体还可以灵活选择灵活安排。

由傅先生提出的“配合季节规划读书”,笔者随即想到了一个话题,即“怎样配合季节有效规划教师的阅读”:如果教师的阅读学习,能够结合季节特点,考虑季节影响等因素围绕阅读主题题材、作品形态、阅读性质等方面做出更合宜的统筹安排,是不是更好一些?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按季节安排学生的学习”以及傅佩荣“配合季节规划读书”这两个话题,侧重虽然不尽同,但不乏共性,就是从季节安排的角度审视人的学习活动。从传统文化视角来看,人的学习活动也应努力做到“天人合一”,既要考虑具体环境对活动主体的影响,也要观照活动主体的活动能力与活动规律。可见,所谓“顺其自然”,并非通常很多人所理解的不假思虑、顺然为之,而是根据天理、人理而有所通达,寻求二者动态、理性的平衡与协调。

针对前一话题,笔者把思维触角“移动”到“怎样按季节安排教师的学习研修”之上,针对后一话题,笔者又把思维触角“移动”到“怎样配合季节有效规划教师的阅读”之上,进而综合两者尝试做出深入思考,这其实是一种认知上的顺势迁移。这样一种就近移动、置换角度的思维活动,既拓宽了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形成一些有意义的探讨分析。

顺势迁移的关键在于自身在阅读中要擦亮眼睛,不满足于原地踏步走,要从问题或话题情境中敏锐地把准最切近、最适切的“迁移点”,从“原位”(本源话题)和“移位”(移动话题)的“近邻关系”出发实现新的有效的“移动思考”。如果顺势之下的“移位”错位或偏离太远,这种思考就无法构成基于“原位”的有效延展,也就无法有针对地深入探讨。比如,由学生说教师闲话,想到课堂之上学生说闲话,这个点看似也较切近(均为“说闲话”),但和学生说教师闲话、教师说同事闲话性质不同,它属于课堂教学范畴的问题,这显然不属于我们所说的“顺势迁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