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已有的相关解读与尝试-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六讲

已有的相关解读与尝试-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六讲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阅读”能否取得成效,取得何种意义的成效,重在科学规划,建构相应结构阶梯有其必要。这方面的解读或建构已有不少,来看几个例子。这一藏书、阅读建议,实际上就是一种阅读结构的组合与呈现。这是针对具体学段及学科教师所做设计的阅读结构,五类划分显得具体细致。这里针对语文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阅读设计了逐渐上升的三个阶梯的要求、设想。

已有的相关解读与尝试-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六讲

“专业阅读”能否取得成效,取得何种意义的成效,重在科学规划,建构相应结构阶梯有其必要。这方面的解读或建构已有不少,来看几个例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每个月要买三本书籍:一是关于所教学科方面科学问题的书籍,二是可以作为榜样人物事迹的书籍,三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特别是涉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心理的书籍)。这一藏书、阅读建议,实际上就是一种阅读结构的组合与呈现。

●辽宁省铁岭市教委原副主任傅东缨认为,教师职业生涯中有三类阅读不可或缺[1]:

一是学科专业类,建立学术高地的“孵化器”。这类阅读犹如精品细粮,需要细嚼慢咽,来厚积学科知识,激活学术智慧。

二是人文科学类,如文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树立起健全人格的“定海神针”。这类阅读好像粗粮,与上一类阅读形成“粗细搭配”,以求营养齐全,促成多元建构。

三是教育理性类,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阅读,以此应用在教育、教学践行中,娴熟把握教书育人的“游泳术”。

这个划分是针对教师整体、不分学科学段所进行的教师阅读结构设计,比较简明清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编“教师素养提升丛书”中“小学语文”卷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拓展阅读分为五类(五类之下具体列出120部参考书)[2]:

一、教育教学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培养教师反思与实践能力,提供教育新理念等。

二、儿童体验类。塑造童心,走进孩子心灵,提高鉴赏应用儿童文学作品能力,以此带动儿童阅读。

三、经典文学类。提升文学素养、幸福指数,拓宽教育智慧,丰盈课堂生活

四、生活艺术类。保持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位和艺术修养

五、社会科学类。丰富精神世界,了解文化常识,提升自身素养,开拓专业视野。

这是针对具体学段及学科教师所做设计的阅读结构,五类划分显得具体细致。

上面三例侧重“结构”方面的设计。再看两个例子。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索尔蒂斯认为教育哲学课程在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都有其价值,他对相应学习的设计如下[3]:

索尔蒂斯教育哲学课程设计

这里虽然是“教育哲学课程”的设计,但也可将其延伸理解为“教育哲学的阅读学习”,其中提出了三个阶梯,每一阶梯都有明确侧重,明显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思路。(www.daowen.com)

●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各方专业人士参与研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语文)》对语文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阅读规划给出如下的设想和建议[4]:

从新手到熟练——有兴趣广泛涉猎语文专业之外的书籍杂志;

从熟练到成熟——有计划地阅读语文专业之外的书籍;

从成熟到卓越——有计划地系统阅读语文专业之外的书籍。

这里针对语文教师“科学与人文素养”的阅读设计了逐渐上升的三个阶梯的要求、设想。

以上两例主要侧重于“阶梯”方面的建构,再看一例[5]。

新教育实验项目组将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结构划分为三大类:

一是本体性知识,即所教学科专业核心知识。

二是专业知识,指从事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通识、教育管理常识等。

三是人类基本知识,包含文史哲等多层面,由此构成专业阅读更广阔的背景。

与此同时,新教育实验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着一种特定节奏,他们借用教育家怀特海的理论把教师专业发展划分为“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梯:

项目组还强调,这三个阶段是一种循序渐进有机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逻辑。他们认为,理想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拥有足够的浪漫期,并能进入足够清晰和深邃的精确期,最终进入足够丰富和开放的综合期,形成卓越的专业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还设计了对应的专业阅读谱系,划分了五类专业阅读书目

示例:语文本体知识阅读阶梯试建

(续表)

最后这个例子对教师专业阅读的规划设计更为细致深入,既有“结构”方面的明确架构,也有“阶梯”方面的具体要求。

上述例证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阅读”要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必须从零散状态走向相对科学、完善的体系,尽管这一体系不可能像精密仪器那样能够显现出来,但它如同电脑内存系统,要达到一种相对稳健的持续发展状态,需要有合适的系统组件、升级程序,这样才能“激活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