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教师专业阅读”之“专业”。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词典》对“专业”做出这样的解释:“〈名〉教育部门根据学科的分工或生产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历史~。〈形〉专门从事某种工作和职业的:专业~。”[4]
“教师专业阅读”的“专业”对两个层面均有涉及。比如说你是语文教师,那么你的专业阅读至少应该笼统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于“教师”这一岗位需要的阅读,二是针对“语文”这一门类及其教学的阅读。
关于“专业阅读”的“专业”,其实存在狭义和广义的理解之分。
王栋生老师曾说:“教师需要专业阅读,同样需要非专业阅读,相比而言,非专业的阅读可能更为必要。我惊讶于一些教师专业之外的一无所知,话题稍有延展,他就会不以为然地说:这和课堂教学有关么?但我不认为这是什么专业精神,反而会认为他被‘工具化’了,他本来应当有一双灵巧的手,可以制造工具解决难题,但由于他太专一,结果把自己变成了一具齿轮、一把改锥、一柄铁锤,甚至连工具也不如,成为一个部件,甚至一颗螺丝钉。教师工作每天与人在一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他怎么可能只起一种作用?而且是被动的?”[5]王老师强调的“非专业阅读”,主要指向教师的人文阅读及其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的培育。
必须看到的是,这里谈及的“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同样重要,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而应构成互补关系:前者重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教育教学;后者重在开阔思维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对自我成长以及改善教育教学也有助益。当然,两者在不同个人及不同阅读阶段所占比重可能是有变化的,比如,有人认为,青年阶段应多一些“专业阅读”,中老年段应该多一些“非专业阅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意见,针对不同教师而言,自然还有差异。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同样存在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专业阅读”,就是指针对教师教育教学、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智慧所进行的阅读。大致指向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科课程与教学等本体知识背景,和上面所谈、大家通常理解的“专业阅读”大致等同。
广义的“专业阅读”,泛指对教师从事专业行动、改善专业品质有利的阅读,既包括本体知识背景架构的阅读,也包括其他层面的阅读,比如人文与文学阅读、针对教师职业的生活保健阅读等。这里自然包含了一些人所理解的“非专业阅读”。
在专业高度细化的今天,一方面必须针对本专业深入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有所建树,与此同时,过分强调专业本位,“非专不学”容易造成知识窄化、视野狭隘、后劲不足。教师也是如此。比如你是教语文的,不进行语文教学方面的阅读肯定不合适,而只围绕语文教学进行阅读,恐怕也很不够。所以,我们所探讨的教师“专业阅读”格局,既立足于狭义的基础界定,更着眼于广义的审视建构,两者统合其中。
下面研讨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办公室里有一位语文教师正在读金庸的《天龙八部》,那么他算不算“专业阅读”呢?我们尝试着做一下推想分析。
如果这位老师非常喜欢武侠小说,甚至不管在校还是在家都十分着迷,只能说是他的一种自主兴趣阅读,进一步说,这种不分场合、无所规划的随性阅读不能视为专业阅读。
如果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是这位老师的所爱,但他只是在一定闲暇进行有节制、有规划的阅读,并没有因此放松和影响自身日常教育教学实务,那么作为一种自主兴趣阅读是可以接受的,这种情况下它可以构成调节和丰富专业生活的一种活动,可以视为专业阅读的一种组成。
如果这位老师对金庸及其作品有相当研究,从金庸研究的角度他已不乏“专业”状态,也可以给自己贴上一些个性标签,但这种“专业”很大程度并非其工作需要的“专业”,仍不能归位于“教师专业阅读”。当然,从做学问的角度看,他的这种个性化的阅读研究肯定有其价值,有时对个体成长还可能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另当别论。
如果这位老师在阅读研究金庸作品的同时正在思考武侠作品对中学生阅读的效用,从金庸作品选择语料,推介编发有关阅读内容或创生课程,能够将其研究气质传导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与学生分享或对学生形成有益影响,那么这种带有专题性的阅读及研究——完全可以说是教师“专业阅读”的体现。
再看一个例子。
一位老师讲《论语·学而》时,教师对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做出翻译:“先生说:学习了知识,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这三句话的意思怎么不连贯?
教师告诉学生:“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第一句谈学习,第二句谈待友,第三句讲为人,意思确实不连贯。”
有评论者对这一教学片段进行了批评:对《论语》这样的国学经典应该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不可不求甚解,甚至曲解、误解。教师务必钻研经典,打好国学的坚实基础,掌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领。研究《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我们在通读《论语》时,不妨找些有代表性的《论语》研究专著“啃一啃”,如朱子《论语集注》、刘宝楠父子《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等。取各家所长,融会贯通,教起《论语》来才会游刃有余。
不容回避的是,要把以上专著全部“啃”完,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精力,对以教学实务为主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绝非易事。类似阅读建议并不鲜见,但如是建议往往听来煞是鼓动人心,做来则如天方夜谭。原因何在?因为在课程与教学、测评等高度规范的今天,绝大多数中小学语文老师不可能成为研究《论语》、研究国学的大家,而中学段教学《论语》的目的也不是让师生做考据训诂。因此,类似问题除了教师本身的好学尚研之外,还需要课程与教材、教参等方面的完善。当然,如果一位中小学老师研究《论语》确有所得并能沟通自身的课程与教学实践,对学生对同行产生有益影响,甚至形成具有特质的课程或学术建构,如同上例列举的金庸武侠小说最后一种情态的阅读那样,其阅读研究也应予以肯定,也可以说是一种高标的专业阅读。
接下来请对下列几位老师的阅读行为做出评判,看看是否接近我们所说的“专业阅读”,原因何在。
A 老师,初三化学教师,有25年教龄,在办公室里最喜欢翻阅《微型小说》《小说选刊》一类杂志,A老师自己也常说“随便翻翻”。
B 老师,小学英语教师,有20多年教龄,全家都非常喜欢阅读,她的办公桌柜子里总是堆叠着许多文学著作,最近还读完了李娟的两本散文新著。一位老师问她读这些作品是不是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她说:“没有去考虑这一点,都是语言类的,应该有所相通吧。”
C 老师,初中政治教师,工作13年,从大学时就热衷《老子》阅读研究,多年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购买阅读了大量关于《老子》的书刊,对道家哲学思想深入阐发,已撰写出版一部解读《老子》的专著。他在办公时间也对此多有投入,有时还为此忘记上课,他恨不得什么也不干专门来做这些事。
D 老师,高中物理教师,20多年教龄,长期担任高中毕业班物理教学,从参加工作那天开始,几乎以校为家,所读书目不外乎物理考试命题一类书籍,除此之外几乎“别无他恋”。他被冠以“名师”,甚至被誉为“考神”。
E老师,初中数学教师,有16年教龄,在备课和反思时总会尽可能阅读教参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如课标要求、名师课例等),他还订阅了两份初中数学教学期刊,并在教学中注重吸收借鉴一些好的素材方法。与此同时,每学年还会有计划地读一到两本教育名著,在读的同时会有选择地做一些笔记,写一写随笔感悟,有时还就其中涉及的问题和同事进行讨论。闲余之际还会读一点数学科普著作、儿童文学作品。
不需一一点评,我想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最后一位老师的阅读取向更贴近于我们所说的“专业阅读”。因为他有明确的专业阅读意识并有所规划,阅读目的确当,着意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以此改进工作,还讲究阅读方法,注重读写结合,另外还融入人文成分,以此提高综合素养。概而言之,这是一种意在成就学生、发展自我的阅读,更加表现出旨在专业、突出专业、利于专业的阅读心向。(www.daowen.com)
其他老师的阅读,多多少少均有助益,有的也具备一定专业意味,但不乏缺憾,或过于随性,或过度偏食,或视界过高。有的老师阅读状态虽专注投入,但已偏离、影响实际工作,不能不说与“教师专业阅读”的诉求有所背离。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一般不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以及其他学术源头探索性质的阅读,而应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为主,以帮助教师改进自我实践、提升专业品位为主要目的。
2016年5月23日《中国教育报》刊发河南熊纪涛老师文章《教师阅读需要用点儿管理学》,文中直接谈到“教师阅读贡献”问题:
教师阅读如何推动专业发展,管理学可以明确给出的一个答案是,阅读能否促进发展,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自己是否重视阅读贡献。如果教师阅读一本有关教学设计的专业书,按照这本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积极地实践,反复运用和操作,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这就属于阅读贡献较大的教师阅读。否则,则属于阅读贡献较低的教师阅读。
教师阅读是教师本人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活动,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教师将阅读所萃取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进而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果或绩效。[6]
既然教师专业阅读主要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考察阅读贡献自然也是应有之义。但是,还要审视的是:完全以管理学视角来评定教师专业阅读的成效是否科学?是不是所有阅读都具有直接指向“阅读贡献”的“可用性”?是不是所有阅读都能、都需要转化为行动、绩效?能一刀切吗?
什么叫作“有用”,其实存在两种似乎对立的理解和认识:一种是工具主义维度的“有用”,其特点表现为重实用、实利、实战,着意解决眼前问题,相对突出短期效应;一种是人文主义维度的“有用”,其特点表现为重积淀、熏染、浸润,更较侧重长远效益。
在教师阅读中这两种“有用”都是存在的,也都是必需的,一些管理者往往看重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不可取的,后者其实对教师发展更具有“无用之用”。工具主义取向的阅读和人文主义取向的阅读,应该各得其所,同时又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对立。
如果说把教师自身所处工作环境视为一口井的话,笔者认为,在理想的教师专业阅读格局中,有三种取向必不可少:
一曰“以天观井”的阅读。教师需要睿智的目光与远见,需要广博开阔的思维与视野,只有跳出井口择高而立,从大处、高处、远处着眼,才能看清方向、增进辨识能力。这就需要切实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曰“坐井观天”的阅读。教师更多面对的是实际教育教学问题,需要立足井中世界,从小处着力于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此中自然包含了那种直指教育教学的活读活用甚至现读现用的实效阅读,也包括一些工具性的阅读。
三曰“深挖井底”的阅读。深挖井,就是围绕自身工作在一两个地方进行有深度、有力度的挖掘,而不是四面出击随处“开挖”,由此长时间投入其中,以至在相应领域有更为精深的认识与探索。这样一种阅读及其实践对教师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由此不难看出,因为强调教师专业阅读的问题解决,将其“有用”狭隘地理解为纯粹工具主义的“坐井观天”格局的阅读,无疑是错误的。这样一种偏狭、片面的定位,更可能产生误导。唯工具主义、绩效化的阅读追求——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以及借口排斥其他有益阅读的不良后果。长期以来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小学的教学和考试只是技术活,除教学参考与考试命题类阅读稍有作用之外,其他方面的阅读既派不上用场,也可谓浪费时间。这种认识是值得反思的。
解决问题的阅读,“问题”包含了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除了现实性的基于实际工作的疑难困惑之外,还包括了心态、思想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在于盘活外在方法的“术”,更在于蓄养内在智慧的“道”,只有内外兼修,才能获得长远、持续发展。功利性的阅读使得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素养和“智慧”上显得滞后。所以,对教师专业阅读的功用要有正确理解,不能过分讲求实用化,一味期待其生发“速效”,快速解决眼前问题。我们不排斥“速效”的需要,但也需要“温补”的滋养。这一点必须明确。
下面我们来看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原型阅读经验,从中管窥教师专业阅读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于漪老师完全是一名在课堂里成长起来的语文教师,称得上是语文教学的“巨匠”,她在专业发展上的经验是着重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从汉语拼音、语法、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先读各个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甚多、较广、较深的目标。
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7]
其实,于老师的阅读主要涵盖三个层面:
用功于钻研教材教法的“教学参考”层面。教学参考强调的是基于教学、着眼教研的阅读。一名教师如果不精通教材,不研究教法,他能很好地备课、上课、辅导、指导学生解题吗?
致力于巩固专业知识的“专业补养”层面。专业阅读离不开系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把教育教学所需专业知识体系归拢清楚,以至于融会贯通,厚实业务底子。
着眼于人文博览的“人文熏陶”层面。人文熏陶,强调的是人文情怀的培育和多维素养的促成,避免专业背景的狭隘。教师底蕴的夯实累进,离不开人文阅读。主攻专业没有问题,但不能过于偏狭,还要从更广泛的领域汲取营养。
反观于漪老师阅读经验,还要看到一点,那就是阅读目的要端正:为了一时应付有所获利而阅读,为了炫示学问博取名声而阅读,为了站稳讲台教书育人而阅读,自有质性之别。这里,我想就此多说几句。
教师的“专业”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要讲究“专业伦理”,对教育规律与基本法理心存敬畏,把保护良好人性、呵护生命成长作为底线,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不仅包括教学能力,还有关爱、沟通、交流、表达等多重要素的融入。一个真正具有教育素养的阅读者,必须努力恪守专业伦理,完善专业能力,“专业阅读”目的也须随之端正。
阅读确实能够影响一些教师的人生轨迹,不少名特教师在博得诸多荣誉光环、鲜花掌声之后,也常会与阅读挂钩,强调自己作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这在一定程度确实能多少说明阅读之于教师成长的意义。但是,也有很多老师通过阅读并没有获取多少光环,一直默默行走,我们能不能由此就断定他们的教育人生没有闪光点呢?
其实,人生包括教育人生轨迹、命运的改善与改变,阅读固然会作用其中,但绝非阅读就能左右的。回到原点,阅读就是阅读,它需要的是老老实实、安安静静,而不是时不时附加或赋予太多的外在功利。作为教育者,既要保持阅读热情,更要以此与脚踏实地努力工作融为一体。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表明阅读对培育精神、改善气质的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绝不是要我们以此剑走偏锋、惯于标榜、沽名钓誉。
教师阅读更大的好处还在于培育精神、提升人格、磨砺思想,以此深刻省察自我的卑微与局限。一个对自我缺失省察的人,往往会出现两种状态:一是强烈的依附情结,通过对强者的依附支撑虚弱无力的自我;二是强烈的掌控欲望,通过对他者的控制填充膨胀虚空的自我。前者促成奴性人格,后者发展威权人格,二者与现代公民人格相去甚远。与此同时,一个坚守自我的人也可能出现认识偏执、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所以,通过阅读,我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审视自我、端正自我。只有基于这样的专业操守、专业风范之下的“专业阅读”,才能获取真正的智慧、力量与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