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郭玲老师撰写的一则发人深省的教育随笔。
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让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其中最有“个性”的当属是梁汉,他的“闹腾”曾让我无可奈何,也让我从中获益匪浅。
开学第一天中午,学生们到食堂吃饭。因排队时间较长,梁汉突然从队伍中站出来,猛踢旁边的椅子,嘴里还念叨着:“怎么还打不上饭?”我急忙过去制止,他才满脸怨气地回到队伍当中。我以为他只是一时冲动,没想到几天之内,他又接二连三地“闹腾”。
先是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他因单词默写错了两个,就把整张纸撕成碎片,接着拿起英语书使劲打自己的头,嘴里还说着:“我真笨,这么几个单词都默不对!”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懵了,本能地夺过书,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默错单词改正就行了,老师不会批评,可他却痛哭流涕:“没全对就不行!”
接着,在政治课堂上,梁汉因为自己没加到分(全班前10个背完的学生可以加分),竟然冲到墙边,把头朝墙上撞,幸好被旁边的同学及时拦住。
数学课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他因为题不会做,把书本全摔在地上,或许是因为数学老师比较严厉,他没有撞墙、撕纸、打头,而是直接趴在了桌子上,什么也不干。
对于这么“闹腾”的一个学生,我怎敢掉以轻心?我马上和其他老师讨论他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又从网上找了一些相类似的案例,研究当事学生心理及其应对策略,然后小心翼翼地尝试对他进行说服教育。
我先把梁汉的父母叫到学校了解情况。梁汉的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任务完不成,有时会打骂他。母亲比较温和,她不太赞同父亲的一些做法。梁汉的种种表现,在小学都发生过,他们和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的“闹腾”也就愈演愈烈了。
通过这番话,我觉得梁汉对如何“闹腾”已经轻车熟路,想要改变谈何容易!所以对他,我更加上心了。我随之发现,梁汉身上主要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纪律观念淡漠。二是他的这些“闹腾”都是在没有达到目的时表现出来的。三是他的“闹腾”也是有所顾忌的,数学老师严厉,他就没有在数学课上做太过分的事。
针对这些发现,我与梁汉进行了一次沟通。我先和他说了纪律的重要性,告诉他每个学生必须要有纪律观念,对他强调应该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我又把他在课堂上的违纪表现一一进行了评价……在此过程中,他不住点头,也表示自己做得不对。在表扬他追求上进的同时,我还教他如何正确看待成败,告诉他我们应该为了成功去想方法,而不能因为失败就一蹶不振,更不能以失败为借口什么也不做。我还给他讲了如何用正确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分析他的方式为什么不对,让他明白以后应该怎么做。
另外,为了让他能有所顾忌,我告诉他,以后如果再犯类似错误,每次都会给他和小组扣分;如果能坚持一个周不犯错误,会给他和小组加分。他听得很仔细,也似乎都听明白了,对于我说的加分扣分的方案,他也表示赞同。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他在“忍”了三天之后,一切又恢复到原状。照这样下去,他的成绩会大幅下滑,而且会严重扰乱课堂,影响其他学生。我为了改变他一直在努力,但收效甚微。就这样,他肆无忌惮地“闹腾”了将近半个学期。
正当我为此事焦头烂额却又无计可施之时,我们烟台市三人行读书会推荐的《班主任应急手册》一书走进了我的眼帘。当我读到第五章“自伤自杀”的第二节“自伤自杀成为某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时,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遇到的问题而量身定做。书中第119页“自伤自残的妥善处理”中谈道:当前“自伤现象”年龄呈下降趋势,由社会波及学校。学生自伤的原因有很多种,但粗略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学生患有心理疾病;一类是学生把自伤当成一种手段,逼迫学校和家长就范,以达到自身目的。
我还发现书中所提供的两个案例《等待花开的日子》《骂醒“怨男”》提到的主人公的表现,和梁汉非常相似。我认真研究了这两则案例中老师们的相应处理策略及其根据。另外,在第四节“自伤自杀应对策略”中,针对有自伤自杀倾向的学生,还提供了以下应对策略:
1.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2.要了解这类问题生最需要的是什么。
3.帮助他们进入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
4.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治疗。(www.daowen.com)
5.对特定学生成立学生监护小组。
这些章节里的内容,都给了我很好的启示,我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渐渐理清了头绪。于是,我把针对梁汉的教育方案做出如下调整:
(一)走进内心,倾听共情
之前我只是听梁汉父母的说辞,而没有顾及梁汉的感受。这次,我想好好听听他的心声。我把梁汉叫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谈谈他的父母,他的忧虑,他在意的和他喜欢的。结果,我发现,梁汉这颗幼小的心灵是如此丰富,却又如此脆弱并充满矛盾。
梁汉说,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把他放在乡下奶奶家,很久才回来看他一次。在他犯错误时,奶奶经常用“父母不容易”来教育他,并以“父母不要他”来吓唬他,这使他觉得没有安全感。和父母相处时,总想讨他们欢心,害怕他们抛弃自己。犯错时,他又会有一种负罪感:踢桌子、打头、撞墙、摔书……这些都是没有安全感、心怀负罪感的体现。
另外,他的父亲很强势,梁汉很怕他,所以当他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就会变得焦躁不安,这是一种担心和害怕的体现。当表现不好时,如果哭闹,妈妈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也就能解释他为什么会经常哭闹了。
在了解到这些之后,我问梁汉最在意什么,他说他最害怕父母不要自己、不喜欢自己。我和他达成协议:我保证让他的父母多在意他,多关爱他,而他也要保证以后尽量不再“闹腾”,他痛快地答应了。
(二)正本清源,父母相助
我意识到,梁汉的诸多表现与其父母有关。于是,我再次找到他们,说明了情况,并且告诉他们,想要改变梁汉,首先要改变他们自己:爸爸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同时应与孩子多沟通、多亲近;妈妈做事要有原则,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松动底线;父母都应该给予孩子更多关爱,让孩子有安全感,而这种关爱应该针对孩子本人,更不能用简单评价孩子的成败与此挂钩。
(三)给予时机,寻找自我
通过和梁汉谈心,我还得知,梁汉擅长做数学计算题,萨克斯吹得也很好。于是我便和数学老师商量,在数学课上,让他多回答计算方面的问题。我还多次寻找机会,让梁汉为同学们演奏萨克斯。这些都让他渐渐找回了自我,也找到了自信。
(四)纪律约束,监督督促
梁汉毕竟是个孩子,纪律约束必不可少。所以,我把纪律方面的要求又和他重申了一遍,他沮丧地说:“我都给小组扣了那么多分了,他们还会喜欢我吗?”听了他的话,我眼前一亮,顺势问他:“那你是真想改好吗?”他使劲点点头。“那你愿意接受其他组员的监督,让他们看看你改错的决心吗?”他先是犹豫了一下,然后坚定地说“愿意”。
另外,我又把梁汉的情况告知了任课老师,希望他们也对他严格要求,不要一味姑息迁就。
令人欣慰的是:上面的这些策略真的发挥了作用。不知不觉中,梁汉“闹腾”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到第二个学期期末时,如果没人提及,大家甚至都忘了他开学初“闹腾”的那些事了。
不同性格的孩子会以不同的方式“闹腾”,但无论怎样“闹腾”,他们仅是以此为手段,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弄清他们的目的,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对症下药,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反之,只是根据表象简单定论不问其他,认为孩子性子和纪律不好而强行压制,或者动不动找父母再施压,可能只会奏效一时,但后续潜伏的矛盾也将越来越严重……
撇开这则案例素材本身揭示的学生工作之道不谈,它至少还表明了一点:专业阅读有时真的会为我们开展学生工作、帮助解疑释惑、给予有益启迪而搭桥,如果不是专业阅读的介入,郭老师针对学生梁汉的问题可能还会一直处于不得法的困惑迷茫之中。通过相关阅读与思考,郭老师对问题多了一份理智的审视,随之抓住源头优化策略,在耐心的沟通、等待及观察中,梁汉的改观与转变终于成了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