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呵护人脉,把握好交往分寸

呵护人脉,把握好交往分寸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需要你不断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必要的交往分寸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做好配角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人脉箴言在人生这场戏中,一个人固然要把自己的主角演好,但也要试着在人际交往中以配角的身份去配合他人、“取悦”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

人脉需要呵护,否则很容易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需要你不断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必要的交往分寸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即使是你最要好的朋友,你也要讲究点“人情世故”。另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礼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脉持久、稳定。

让对方做主角,自己甘做配角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其中的主角都是有限的。倘若一部电影中人人都是主角,那这部电影将最终失去主题,陷入混乱的状态。最好的情况是,几个甚至一个主角与多数配角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自的人物塑造。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有两个角色可以演,一是演主角,二是演配角。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而且都会用心去演。然而,在人际交往中却不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演主角。事实上,一个人大多数时候都在社交场合中充当着别人的配角。

演配角没有什么不好,能让你的交际活动更顺畅。聪明人知道,在人际交往中,若把主角让给对方,自己甘愿做配角,会给对方极大的满足感,于是他就会与你配合,共同将“戏”演得活灵活现。在一些特别的社交场合中,主动将主角让对方演,自己心甘情愿当配角,这是一种决策性的胜出。

在此,你让出的是一个主角的虚名,赢得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朋友。

三国时期“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当时,刘备听说南阳诸葛亮颇有才能,便亲自前往相邀。第一次,诸葛亮避而不见。这可气坏了张飞,他大骂诸葛亮,却遭到刘备的制止;第二次,诸葛亮仍避而不见。这时,一向稳重的关云长也有点儿不耐烦了,但刘备仍对诸葛亮真诚相待;第三次,诸葛亮又故意刁难,迟迟不与刘备相见。刘备拱立阶下很长时间,终于见到了他。这里刘备让诸葛亮过足“主角瘾”,自己心甘情愿做配角,且毫无怨言。他的做法是明智的,用做配角的代价换得了智慧过人的诸葛亮的

辅助,最终赢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人人都希望被尊重,尤其是那些已经有了较高社会地位、有所建树的能人学士。他们往往都有一些清高和傲气,因此想要与他们搞好关系,就须礼让三分,让他们演主角。一旦你的诚心感动了他们,他们会加倍地信赖你,以各种形式来回报你的“知遇之恩”。相反,如果在交往中你总是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对方很快就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失去对你的信赖。

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做好配角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你遇到的人是多种多样的,自然就需要多准备一些“剧本”。因为你不知道会在什么地方受挫,所以就必须将能预测到的“剧情”完全把握好,以备不时之需。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信息,如对方的爱好、对方的个人习惯、对方的性格等。

为了更好地让对方成为主角,自己当好配角,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主动为对方服务

如果对方是你的“关键人物”,能对你的人生和事业产生重要影响,那你就务必要在遇到对方的时候,抱着主动为之服务的心态,了解他的爱好、习惯、性格等,在此基础上,为其量身打造一个个主角的情节,让对方尽快“入戏”。

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想与对方搞好关系,你就务必时刻保持低姿态,表现出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恭敬。对方在你这样的尊宠之中,必然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其实,世界上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大智若愚型的,因为他们遵循了这条重要的规律: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三、莫让他人相形见绌

人们在表现自我时,需要有谦谦君子的心态,学会安抚他人的心灵,不要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例如,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

奖。她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将她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

人脉箴言

在人生这场戏中,一个人固然要把自己的主角演好,但也要试着在人际交往中以配角的身份去配合他人、“取悦”他人。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将自己的人生这部“大片”演得光彩夺目。

“难得糊涂”才是聪明人

清代郑板桥在即将辞世之时,留下了“难得糊涂”这一名训。仔细品味,它确实适合于人性丛林中的某些领域。有些时候人需要糊涂。糊涂是一种大智慧,和那些小聪明比起来,糊涂能使你获得更多的财富。有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的人,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或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什么会这样?正是因为萧何会装糊涂,他从来不对一些大事持关心的态度,这样刘、吕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或许你会说,其实你挺糊涂的,但是你依然没有好的人脉,也没有什么财富。其实,你说的“糊涂”和我说的“糊涂”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这里所讲的糊涂是一种清醒的“糊涂”,即心里有数而不说出来。

社会交往中,我们经常需要和人打交道,而在与各种不同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对手;我们可以依靠谁,不可以信任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认识,我们将生活在盲目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成就,那种优越感便会给他一个爽快的“奖赏”。反之,如果他感到失败,而这失败又是对方造成的,他便会产生一种近乎于专横的粗暴,并通过行为或语言把这种粗暴施加在对方身上。

所以,不管你是企业家还是公司领导,是白领还是创业人员,都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要知道,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不得善终,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或许你觉得这样太过虚伪,但是我们不能不意识到人性的可怕面。那是一个阴暗领域,然而,它又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作为人的劣根性,它像个幽灵,缠着人不放。我们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要知道它的存在,并学会装糊涂。

日常交际中有某种东西在驾驭着人们的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它就要煽起对方的怒火。“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才智,看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心中所涌起的不仅仅是妒忌,还会有毫无来由的厌恨与不屑。当我们看到电视上的这类形象时,我们打心底发出鄙夷的声音,而生活中,我们自己也无法避免遇到这种情况。

那么,如何做到“难得糊涂”呢?最重要一点就是做事情不要太过较真。

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人生如此短暂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

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就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所在。

千万不要太过认真了,“难得糊涂”能让你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处理你的事情,也能给那些怨恨你的人空间和时间去慢慢化解对你的仇恨。

这也是一种学问: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上去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眼都是细菌。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就会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从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如豆,从不斤斤计较或纠缠于非原则性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与人相处不过于较真,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很高的修养,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维习惯,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斗气呢?

如果能这样想,你就不会过于较真了。

人脉箴言

做人固然不能稀里糊涂,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很多事情看不惯,到时候就会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难得糊涂”

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良药。

人至察则无徒,莫苛求完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太精明,对人对事苛求完美,则身边的朋友都会离你而去,最后只剩你孤家寡人一个。

不可否认,现在的很多明星除了容貌和演技不错之外,还善于运用与生俱来的缺点赢得观众的欢心。他们在观众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给观众一种亲近、安心的感觉。但也有些明星处处表现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给他人留下一种不实诚的感觉。

一个人的完美表现和锋芒毕露让别人相形见绌。别人会觉得在这个人面前显得很卑微,好像正活在他的阴影之中,总抬不起头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疏远这个人。此外,一个人的完美的形象会让别人觉得他对自己十分苛刻,进而联想到他也会对朋友要求很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产生一种畏惧情绪,深怕达不到他的要求,所以最终不愿意跟他再交往下去。

总之,一个处处表现得过于完美的人,往往会让与之交往的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的影响下,他们常常感到不安和紧张。长此以往,人们就会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在心中筑起自我保护的屏障,防止任何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紧张的外来因素侵入。这道自我保护的屏障,就是人的防备心理。

曾有一位大龄“剩女”,人长得漂亮,学历很高,而且事业有成。在她周围的人眼中,这个人真可算得上是完美的女人了,唯一缺的就是生活中的“另一半”。事实上,她自己也挺着急的,但又不肯要“滥竽充数”的对象。她对“另一半”的要求是:外形帅气,阔绰多金,家世优越,有品位。

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观察对方,只要有一点儿缺点,就觉得不能接受。抱着这种宁缺毋滥的态度,看着身边远不如自己的朋友纷纷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心中充满困惑:我这样完美的女子,怎么就遇不上优秀的男人?此时的她还不知道,正是她的这种“完美”吓跑了一波又一波追求者。很多没有她优秀的男士,因为害怕她会让自己黯然失色而望而却步。

事实确实如此,完美的女人往往让男人心生压力,吓跑了男人;而一些并不完美的女人却能让男人驻足停留。可见,不完美有时比完美更能让他人敞开心扉。

表现完美无缺的人,总是让他人感觉它们遥不可攀,进而也不愿意与之接近。一个处处表现完美、显示优越,对他人要求严苛的人,通常是不会受人们欢迎及青睐的。要知道,没有人希望给他人留下糟糕的印象,因而人们更愿意跟那些有着小缺点却宽容对己的人交往,也不愿意跟一个表现得完美无缺还可能对他人要求苛刻的人交往。

有哲人说:“完美本是毒。”对人对事苛求完美是一件痛苦万分的事,它就像毒酒一样渐渐侵蚀人的心灵。很多人凡事必争第一,次次都要拿优秀,对自己十分苛刻,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失败之后痛不欲生。

其实,残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例如失败,人人都无法避免失败,但成功因为失败而美丽。假如没有前一千多次的失败,爱迪生还会那样受人推崇吗?假如完整才是最美的,为什么人们要称维纳斯为美丽之神?

我们必须承认,世界是“残缺”的,而世界也正因“残缺”而美丽。

“残缺美”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存在,因为面对一种“残缺”的美丽,人们能够保留一种希望和期待;而追求绝对的美则令人们苦恼不已,而且毫无意义。

人脉箴言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时不时地暴露一点自己的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能让他人感觉更加真实,更加喜爱。这些小缺点不仅不会影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印象,还会让人觉得你亲切无比,富有人情味

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与朋友相处,在说话前要仔细思量,切不可语出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的不光彩的一页,如果你拿这些东西做文章,别人必然不堪忍受。所以,要想真正呵护你的人脉,就需要懂得“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这个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藏在心底的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说事,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揭人“伤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穷哥们儿很多。自从当上皇帝之后,往日的穷哥们儿都来找他,希望他能念在昔日共患难的情分上给自己一官半职。

这天,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从老家凤阳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他想尽办法,终于见到了朱元璋。没想到,他一见到朱元璋,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大叫起来:“哎呀,朱老四啊,现在当皇帝的你可真是威风啊!你还

认得我吧?咱俩可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那时,你做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人家的豆子吃。豆子还没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煮豆子的瓦罐都打碎了,豆子全撒在地上。你抓着豆子就吃,结果因为吃得急,豆子卡在了嗓子眼儿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不会不记得了吧!”

这老兄的一席话让朱元璋的脸顿时气得通红。于是,盛怒之下,朱元璋命人将这穷哥们儿推出去斩首了。

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能说场面话,但不一定都会说,如果不小心碰触到了他人的“禁区”,戳到了他人的痛处,必然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从而不利于双方的友好相处。当然,有时候“揭人之短”并非出自本意,但即使是无意,还是会影响双方的感情。

陈大婶和小李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做事。在街坊四邻眼中,她们就像一对好姐妹,彼此有什么好事都不忘与对方分享。

这天,她们和几个姐妹在一起看电视剧。剧中正在上演婆媳争吵的画面。喜欢唠叨的陈大婶,随口议论道:“现在的儿媳妇真不知道好歹,都不想跟老人一起住。她们也不想想,等自己老了怎么办!”话还没说完,小李突然站起来,对着陈大婶嚷道:“你说什么!嘴巴干净点,别指桑骂槐!”

原来小李一直与婆婆不和,刚刚从家里搬出来。陈大婶不了解情况,不小心得罪了小李。从此,两人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好了。

人世间的关系大多是非常复杂的,若不知内幕,就不宜胡说八道。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专好兴风作浪,把别人的是非编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相信,你不会做这种人,但偶然谈论别人的短处,也许无意中就为别人种下悲剧恶果,而恶果滋长到什么程度,是非你所能预料的。对你无益,对人有损。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为人处世中尽量不揭人之短,给人保留面子呢?

第一,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

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对交际的对象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难免会有困难,也极容易走入“雷区”。

第二,要善于择善弃恶。在为人处世中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你拿这些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就等于在人家的伤口上撒盐,这是谁都不能忍受的。

第三,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当你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你可以采用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避免发生冲突。

总之,在与人交谈或共事时,一定要避免揭人短、拆人台,这样才能使彼此间相互了解、亲近,才能更好地呵护自己的人脉。

人脉箴言

与圈中朋友相处,要尽量互相体谅,互相尊重,避开对方的言语“雷区”。

与人交往要保持最佳距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把握适当的交往距离,因为距离太近,往往会让自己看不清很多东西,可能会不分是非,说话办事也失去原则;距离太远,会让自己与他人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可能会事事计较,关系冷漠。

有一个关于豪猪的故事,堪称经典:一群豪猪在天寒地冻中互相靠近来取暖,避免被冻死。可它们很快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儿刺痛而分开,但天气的寒冷使得它们本能地想靠近,结果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挨得太近,会被彼此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既可以彼此取暖,又可以不被彼此刺伤。

其实,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来调节自己,也让别人得以调节。一旦彼此的这个空间被别人触犯,人们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会烦躁不安或恼怒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交朋友在于交心,交心就应该彻彻底底、毫无保留,这才能称得上是亲密无间,这才称得上是“铁哥们儿”。殊不知,人都有点自私心理,两个人始终不能成为一个人,而且你们的关系很可能会招致周围人的不满。

小蒙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里的十几个同事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初来乍到的小蒙埋头苦干,对前辈一律称呼老师,工作还算顺利。后来,她觉得与李姐很投缘,走得很近。李姐虽为人热情,但是非太多,她跟

同事刘姐向来不和。小蒙看在眼里,也没多想。李姐跟她说刘姐的不是,她也随声附和。因为跟李姐好,所以小蒙对刘姐也爱答不理了。

一天,老板让负责资料的李姐给每人分一本画册,李姐就喊小蒙帮忙。

刘姐此时有事要外出,就想提前拿一本,李姐没理睬她,小蒙也就没理这茬儿。结果,刘姐没拿画册,扭头就气鼓鼓地走了。不巧的是,刘姐和老板关系很好,公司里的人对她都避让三分。

第二天,小蒙来到公司,感到大家看她的眼神都不对了。小蒙自我反省了一下,觉得不应该因李姐而跟刘姐闹僵,所以小蒙开始疏远李姐。但慢慢地,小蒙明显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如果老板有事找小蒙,而她又恰巧不在,就没人愿意帮她吱一声,结果她被老板责骂了好几次。而李姐呢,从外地出差回来,给其他人都准备了礼物,唯独没给小蒙。

小蒙真的被孤立了,最终只好选择了离开。现在的小蒙也不知道该跟人保持一个怎样的距离,“太近”得罪别人,“太远”又被人孤立。

事实上,小蒙遇到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好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以致在很多时候让自己陷入被动。其实,在充满利益和竞争的现实中,要想与他人保持最佳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微妙的,虽然你们关系亲密,但一件再小不过的小事也可能造成你们之间感情出现危机。因此,人与人之间即使关系再好,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古人说“相敬如宾”,这不仅适用于夫妻,朋友、邻里之间莫不如此。

保持距离也是一种全面认识朋友的途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距离观察,可以获得不同的认识。此时,我们对于对方种种行为的判断,必然是一种超然而保持一段距离的观察所得,这样才能正确无误。

保持最佳距离,既相互关心,又有各自独立的空间,这就是人际交往中

的重要法则。选择最适合彼此的距离,让对方既可以自由呼吸,又可以跟你贴心,这样你们的关系才能长久。正所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灵相近,身可相离,距离自然会生出美的感触。

人脉箴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这里面他最安心、最舒适,因此在维护人脉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只顾交往而忽略了这一点,否则很可能会招致对方的反感。

逢人只说“三分话”

什么是“三分话”?所谓“三分话”,就是一种点到即止的说话方式,比如你心里有十句话,而你只说三句,还有七句话不必对人说。或许你觉得这么做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你自以为是个大丈夫,向来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能对别人说的,为什么非要说“三分话”呢?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成熟的人、久经商场的人,都有着只说“三分话”的习惯。这不是狡猾,更不是虚伪。与你说话的那个人未必就是可以让你畅所欲言的人,因此说三分真话已经不少了。

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意思是说,如果对方不是与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你说的是关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吗?如果你和对方的关系很浅,而你还跟对方深

谈,就会显示出你没有修养。如果你说的是关于对方的事,而又你不是他的好朋友,没有必要和他深谈;如果你说的是关于国家的事,对方的立场如何,你并不知道,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不了解,因此你高谈阔论很容易招惹怨恨。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不冲突。

即使你觉得自己做事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能说的,但是也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尽情地向别人讲。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是给对方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叫做人情练达。

那么,我们如何划分以上这些情况,又该如何说好这“三分话”呢?

首先,中国人向来重视内外有别。也就是说,在和自己人说话的时候,可以关上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说,什么事情都好办。但是对于外人则不一样,“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要公事公办,谈话也应内外有别。违反这一原则,便会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

其次,从场合上看,在正式场合下说话应严肃而认真,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要乱说。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绉绉,有人讲话俗不可耐,这就是没有把握好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比如“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意,可以减轻对方的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让听话者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却偏偏说成是“特地来看你”,则有些小题大做,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www.daowen.com)

最后,要注意当时的氛围。在喜庆或悲痛的氛围中,都讲究说话的分

寸。比如,别人在办喜事,你就不能说悲伤的话;而别人在办丧事,你就不能说喜庆的话。

有个老太太去世后,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土葬不太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各自的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儿。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话使在场的人非常恼火,但是这又不是教训人的时候。如果这个小伙子懂得只说三分话,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

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的好。我是晚辈,说的仅供参考,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们拿。”如此一来,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考虑到了长辈的感受,尊重了长辈的选择。

人脉箴言

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否则一定会碰一鼻子灰。说话要看对象,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如果说错了对象,不但目的达不到,遭冷遇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遵守承诺,建立守信形象

“一诺千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知他能干什么了。

其实,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一个人的信用越好,朋友自然也就越多,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让生活和事业顺利起来。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会有什么朋友,他在人生之路上就可能处处碰壁。

能否建立自己的信用形象,是人脉竞争力能够产生正向循环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讲的话,每次都要打七八折,不能完全兑现,那么,他的朋友自然将其渐渐疏远,他的人脉网络也就只会缩水,不会扩大。

当然,也许你会认为反正大家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这次没有遵守承诺无所谓。殊不知,天长日久,你就因失信而渐渐失去朋友们的信任。

小常为自己的大婚准备了一笔钱。不久前,他的好友小刘遇到了困难,于是向他来借钱。小常觉得朋友有难,应该帮忙,于是便将钱借给了他。小刘向小常保证,一定会在他结婚之前把钱还给他。可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小常的婚期将至,但小刘那边仍没有动静。无奈之下,小常只得上门催还,结果两个人搞得不欢而散。从此,小常和小刘便不再往来,友谊就此终结。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得知,与人交往要切记每一次信约,绝不可因疏忽大意失信于人。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做到彼此守信,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互惠互利的朋友。如果一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守信用,到最后就只能像喊“狼来了”的放羊孩子一样,在真正需要他人帮助时,根本没有人

相信自己,更别说伸出援手了。

东汉年间,张劭与范式曾一起在洛阳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彼此分手之时,张劭伤感地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到范兄?”说着,他竟然落下眼泪。范式见到这样的情景,安慰道:“张兄不要悲伤!两年之后,金秋时节,我一定会去拜望令堂,和你相见!”

时间匆匆,转眼两年过去了。正是秋天,满地的落叶让张劭又想起了范式当年对他说的话。于是,他对母亲说:“秋天到了,范式很快就来了。我们赶紧准备准备吧!”他的母亲却说:“他到我们这儿太远了!再说,他可能只是随口说说,怎么可能说来就来呢?”

张劭却说:“范式为人诚恳,极守信用,他既然说来就一定会来的。”

母亲心里仍然不信,但嘴上只好说:“好,他会来,我去准备准备!”

就在约定的日子,范式果然赶来。旧友重逢,两人高兴无比。张劭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情景,激动地说:“我儿子能有这么一个讲信用的朋友,真是他的福分啊!”

在人际交往中,信用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度,交到更多的朋友。而如果你言而无信,就只能失去朋友的信任,破坏友谊。

信守承诺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人与人交往的起码准则。它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你周围的人,让他们对你信任有加。因此,如果你想不断充实自己的人脉,就要说到做到,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让你的名字记在每一个与你打过交道的人心中,使他们信赖你,这样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固的人脉圈。

人脉箴言

命运总是照顾说话算数的人,所以,你必须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办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服别人,让他们亲眼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

对朋友要有“礼”和“理”

朋友间的关系,即使再亲密,也不能不讲礼仪、不讲道理,过于随便。

否则,朋友间的默契和平衡就很可能被打破,友好的关系也可能不复存在。

朋友间平衡和谐的交往,离不开充沛的感情作为纽带。这种感情固然不用矫揉造作,但基本礼仪还是要坚守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用礼仪来维护和表达感情是人之常情。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礼仪,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坚守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而是强调好友之间要相互尊重,绝不能涉足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矛盾与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说起来就不愿停止,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或“死缠烂打”地追寻对方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或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

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种种,都是不尊重朋友的行为。偶尔疏忽,可以理解和忍受,但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烦,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

对朋友的失礼与放肆无忌,是最破坏友情的,其表现有以下几种:一、过于张扬自我,言语无忌

也许我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甚至无话不谈。而我们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羡慕,高出朋友一头,但如果我们不分场合,尤其与朋友在一起时,锋芒毕露,过于表现自己,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样会使朋友感到我们在居高临下地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很可能觉得与我们有太强的距离感。因此,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过于彰显自我的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朋友平等的地位。

二、“不分彼此”,把朋友的东西当成自己的朋友之间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对彼此物品的处理,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使用,而且不加爱惜,有时迟还或不还。一两次的话,朋友很可能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指责我们;久而久之则会使朋友认为我们过于放肆,产生防范心理。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言,我们对朋友之物一般都可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人关系之处,但是我们与朋友对彼此之物首先应该有一个观念:“这是朋友之物,更当加倍珍惜。”要把珍重朋友之物看做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

三、放荡不羁,过于散漫不拘

朋友之间,交往相处理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方显自然本色。但如果过于散漫,不重自制,不拘小节,则使人感到我们粗鲁不自重。

也许我们与一般人相处时,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便忘乎所以。或指

手画脚,或信口雌黄、天马行空,或在朋友讲话时肆意打断、讥讽嘲弄,或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也许这是我们的自然流露,但朋友会觉得我们有失礼仪,没有风度和修养,对我们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不耻于我们的为人,改变了对我们的原本印象。因此,在朋友面前,我们应该做到自然而不失自重,热烈而不失态,有分寸,有节制。

四、强制朋友做事

想让朋友帮忙时,不作事前通知,便登门提出所求;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我们的霸道与无理。如果他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让他难堪:对对方所求,答应的话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我们太霸道。因此,请朋友帮忙时,我们一定要谨守应有的礼仪,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尽量在朋友无事和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强于人。”

五、不分场合,不识时务地打扰朋友当我们去朋友家时,若遇上朋友正在休息午睡,或正和亲人相聚,或同别的朋友准备外出,我们也许自恃挚友,不顾时间场合,不看朋友脸色,坐下来就高谈阔论。这样,朋友一定会认为我们太没有教养,不识时务,不近人情,以后就会想方设法躲避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反应迅速,稍稍寒暄几句就知趣离开,珍惜朋友的时间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样可贵。

六、言辞尖酸刻薄,得理不饶人

有时候,我们好胜心切,在大庭广众前肆意卖弄自己,贬低朋友或他人,用词又极其刻薄,竟不知会大伤朋友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后悔误交了我们。也许我们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殊不知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再也难以收回。因此,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恶语伤人。

七、交浅言深,大肆鼓吹朋友间的关系朋友是拿来交的,而不是拿来说的。与朋友相处不久,就拿朋友说事,搞得像亲兄弟似的,此时,朋友已在暗生怀疑,认为你不是交友,而是另有企图,结果只会让你失去真正的朋友。因此,朋友之交,理应真诚相待,感情专一,千万不可认为泛交会使自己显赫。

人脉箴言

朋友再亲密也不能不讲“礼”,“哥们儿”关系再好也不能不讲“理”。“礼”和“理”是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维护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情千万不可透支

在社会交往中,积累人脉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帮助。在使用人脉时要有讲究,不能因为曾经帮助过对方,就无休止地向对方求助,以致透支人情,将关系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人情也自然要用在关键处。

王猛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由于杂志社资金周转出了困难,给作者的稿费逐渐降低,而王猛又不愿意因此降低杂志的质量,便利用自己的人情向一些作家约稿。虽然这些作家跟王猛的关系很好,但几次之后,有些人便跟王猛说了实话:“我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答应写稿的,但你也知道,我们都是

靠稿费吃饭的。你们杂志一直给这么低的报酬,我真的很为难。”作家的话真切地道出了为人处世最简单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就是“人情”。每个人的人情都是有限的,就像是银行里的存款,你存得多才能取得多,存得少自然能取的就少。与别人是什么样的交情,人家就会按照这个交情帮你的忙,若与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他能帮的忙也就十分有限。如果要求得太多,那就会透支人情。因此,一个人动用人情的次数应尽量少,以免过早地把“人情存款”取尽。

闫芳是一名医生。两年前,她曾因自己的孩子转学请一个在教委工作的同学帮忙。事后,她本打算送些钱给那位同学,但对方坚持不肯收。没想到,在以后的两年里,那位同学多次带着自己的亲戚、朋友来找闫芳帮忙,其中有很多让闫芳感到头疼的事,如要拍半价CT、做婴儿性别鉴定、低价入住高价病房等。闫芳似乎遇到了自己生活中最大的麻烦。帮那位同学做了很多事之后,闫芳觉得已经还够了人情,于是选择疏远那位同学,因为在她看来,那位同学简直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

人脉的利用要把握一个度,透支了往往会令人尴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别人,因此总是想办法找对方帮自己的忙。他们认为自己帮了对方的忙,再让对方帮自己是理所当然的。其实,这样就等于把帮助别人的那点人情全部透支。

依靠人情办事是有限度的,如果你不断透支人情,只会使自己的人脉圈越来越小。同样,“人情储蓄”也不可以即存即支。如果你急于通过自己的人情欠单得到回报,那无疑就犯了社会交往的大忌,不仅会导致你和朋友关系淡化,还会让对方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在动用人情时,首先要弄清你与对方的交情究竟有多深,人情究竟有多重,然后再掂量事情的分量,看看是否适宜找对方帮忙,千万不要没个轻重缓急。其次,要有适度的回馈,及时还人情,如请客吃饭、送对方礼物,或者在对方有困难时及时帮忙。另外,动用人情的次数应越少越好,动辄就找

别人帮忙,迟早会让对方对你心生厌恶。

当然,为了能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找到人帮忙,你就需要在平时不断去储蓄人情。只有多积累,才能在用的时候不出现亏空。

人脉箴言

人情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存入越多,时间越长,利息就越多。一个人要尽量少动用人情,以免过早把“人情存款”用光。如果用尽了,你仍不知轻重地去透支,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懂得分享,别吃“独食”

不可否认,人脉不是一天建成的,人与人的相处也不是一两天就会结束的。想要长久地把握好自己的人脉关系,就要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不断地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与人“有福同享”。

“有福同享”意味着利益分享,不吃独食,能够时刻想着别人。懂得与人分享是一种获得人心的秘密武器,是成大事的基础。相反,一个不懂得分享的人,即使暂时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时间久了,就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一头狮子和一只狼同时发现了一只小鹿,于是就商量好共同追捕那只小鹿。当狼把小鹿扑倒时,狮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看着已经倒在自己身边的小鹿,狮子起了贪心,不想和狼平分这只小鹿,于是想把狼也咬死,可

是狼拼命抵抗。后来,狼虽然被狮子咬死,但狮子也深受重伤,没有力量去享受美味了。

在这则故事中,狮子想吃独食,不顾及合作伙伴的利益和感受,不愿给狼应得的分成,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试想,如果下次狮子再想找合作伙伴,还有谁愿意做它的帮手呢?

动物界的生存需要利益共享,人与人之间合作更需要利益共享。一个青年无意中听到一个故事:一年冬天,德国纳粹准备将犹太人集中在一起驱赶到一个地方,途中需要经过欧洲一些很冷的地方,但当时犹太人每六个人中只能得到一个人能得到毯子御寒。毯子发到了幸运者手中,大家没有抢夺、争吵,因为每一位幸运者都慷慨地将毯子铺开和其他人一起分享温暖。

听了这个故事,青年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坚持用这一理念来管理自己的公司。他先是为公司的临时职工提供必要的福利,之后又创立了“期股”

形式企业,把公司股权分给所有员工。虽然他的做法当时遭到了许多反对,但他坚信,通过利益共享才能和员工形成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这种企业对员工的信任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一定能够有利于公司利润的增长。实践证明他是对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的公司很快就扭亏为盈,而且公司股票市值也在十多年间翻了一百多倍。

从这个青年的成功经历中,我们不难受到这样的启发: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有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能从合作当中获得利益,才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团结,也只有通过利益共享,才能提高合作者的热情和激情。

所以,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获得的利益或荣誉,我们就要主动地分利给大家,不能独占。即使是个人的劳动成果,我们也要学会主动与人分享,因为懂得分享不仅是企业赢利的一种手段,更是巩固人脉关系的有效方法。

程楠精力旺盛,不仅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还兼任下属的一个杂志的主编。平时在单位里,由于他有那么几分才气,常常帮大家写东西,所以人缘很好。一次,他主编的杂志在评选中获了大奖,他感到十分荣耀,逢人便提

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同事们也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可是过了一个来月,他却乐不起来了。原来,他发现以前关系不错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下属,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过不去。

事实上,程楠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因为他犯了“独享荣耀”的错误。虽然主编的杂志得奖,他的贡献很大,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别人的努力和贡献,所以,当他一个人得意扬扬的时候,他的上司、同事、下属都开始感觉到不舒服了,直到不约而同地疏远了他。

可见,在我们日常投资自己的人脉关系时,一定不能忽视与人分享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都能从你的成功中获得好处,才可能更愿意和你接近,更愿意助你成功。

人脉箴言

分享,是人脉关系的润滑剂。想保持你的人脉关系,你就要在获得荣誉与财富时去感谢帮助你的朋友,并与他一起分享成功。如果习惯了吃“独食”,总是忽略你的朋友,那么终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

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

礼仪是个人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重要体现。得体的礼仪既是尊重别人的体现,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社会交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别人心中产生印象。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仪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你与他人的心理距离,也为双方日后交往创造宽松的环境。相反,你若不注意礼仪,犯了“规矩”,就可能让人产生反感,甚至会使双方关系恶化。

元朝时,有个人叫胡石塘。他才华横溢,在当地小有名气,但生性不拘小节。他曾经胸有成竹地到京城去应试。由于他早已名声在外,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得知他来应试时,决定亲自召见他。在面见元世祖时,胡石塘的斗笠戴歪了,但自己却没有觉察。元世祖见到他,问道:“你平常学的都是什么学问?”“全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胡石塘言语中透露着自豪。元世祖不禁笑道:“你连自己的斗笠都戴不正,还谈什么治国平天下!”元世祖本来想录用他,却因他的失礼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礼仪在交流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为只有讲究礼仪,用礼仪来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才能更好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即使你心里很尊重对方,如果不讲究礼仪,也不一定会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往往都是从礼仪开始的。

一个人的礼节是时间沉淀后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气质、修养

和内涵,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交往中,注重修养、讲究礼仪,会给人留下庄重而知礼的好印象,进而得到敬重。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需要掌握必要的社交礼仪,而这些基本礼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见面常打招呼

见了熟人却视而不见、擦肩而过,是对人的最大不尊重。在打招呼时,“你好”这类适用范围广的词可以经常使用。但“吃了吗”和“干吗去了”

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如果人家刚从厕所出来,你却说一句“吃了吗”,可就闹出笑话了。 “忙什么呢”这类问候有干涉别人隐私的嫌疑,因此要尽量少用。

打招呼讲究简单,一句普通的“你好”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多说反而无益。

二、多使用敬语

恰当地使用敬语,会让人觉得你很有教养。很多时候,它能使互不相识的人拉近距离,促成合作。在敬语中,“请”字是最常用的。说话时常带着它,会让人觉得你待人客气,能让你们的交往更顺利。当然,相处很久的朋友之间,谦词和敬语就不能滥用了,用得太多会让人觉得你虚伪做作。

三、重视介绍的礼仪

介绍和被介绍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环节。吸引人、有效率的介绍方式,能让你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身份低、年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男的介绍给女的。在介绍时,被介绍人一般应起立,适时微笑点头。一般被介绍者要主动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

在介绍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时,常用谦词也是很好的赢得别人好感的方法。如果在这个时候对别人使用尊称,不直呼其名,而用哥哥、姐姐、大叔、大伯的称呼,也会拉近你和对方的心理距离。

四、握手也要讲究礼仪

初次见面或者老友重逢,告别或者送行时,通常会用到握手,这是最常见的礼节。握手的时候,最好距离受礼者一步远,上身稍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而两手手掌一般是处于垂直状态的。切忌用左手和戴着手套的手跟人握手,这样很不礼貌。在握手时,眼睛要注视对方的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同时,还要掌握好力度和时间,太轻和太重都不好,力度要适当。握手的时间太短是敷衍,太长会让人反感,所以,时间也要掌握好。多人见面时,不要交叉握手。

记住,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行为都是无礼的。

五、举止要有涵养

人应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公共场所跷二郎腿、东倒西歪是很不雅观的行为。另外,冲人咳嗽、打喷嚏,在跟人说话时挖鼻孔、掏耳朵,不管对方是谁,见面就勾肩搭背,这些都是不文雅的行为。

总之,人际交往是个复杂的事情,这些礼仪做好了,才能保证以后的正常交往。

人脉箴言

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从别人的行为举止以及自己所感受到的礼遇,来体会一个人的心态、情感和意向,继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或增加好感,或心生不快。因此,要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建立好感和信任,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要重视礼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