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倡导经典阅读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要读书,无非出于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用途,例如因为职业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享受。实际上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性读书。社会上的人,为了生计,为了学业,要读很多很多实用性的书,比如专业知识书、教科书、教辅书、考试用书,以至试题集、词汇表等。这些也算是广义的书,读这些也属于广义的读书。这类书不要求人们去读,基本不用去倡导和管理,也不用担心,这类书现在社会上人们一直在读;另一种读书是非实用性读书,这种读书不能立刻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它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当然,这两种读书很难截然分开,也存在交叉的情形。读某些实用性的书籍,同时也能对人的精神和心灵产生一定作用;反过来,读某些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灵需要的书,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实用功效。但读书大致上可以分为这么两类,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基本清楚的。
现在谈论或者说倡导的全民阅读,主要指的应该是非实用性的读书,即读人文类的书,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类等的书,以及社会科学类的书,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军事类等的书,以及一些科学普及读物。其中尤其以人文类的书为主。非实用性阅读既然不能直接给人带来实际利益,那人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些书籍?就是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的需要。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一些思想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事件和问题,因而具有人文性质,同时它的影响也得到了后世的公认,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具有经典性。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和心灵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而绵延的传统,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中华民族具有“经典阅读”的优秀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阅读经典涌现的时代,把中华文化推上了一个巅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诸子学说如《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均具有中华文化的元典价值,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我国历代科举制度、古代私塾等均曾推起经典阅读高潮。我国古今杰出人才的成长也都经过经典的熏陶。仅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诞生的一大批如蔡元培、梁启超、严复、李大钊、鲁迅、张元济、胡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田汉、曹禺、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巨人,他们都是学贯中西,交汇融通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世界文化的。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从阅读古籍经典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得到启示,用低沸点的溶剂去提取青蒿素,获得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在国际上的最高奖项。
经典阅读一定要跟随时代。“互联网+”的数字化时代,“书”的含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并逐步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信息传播速度快捷,受众范围广泛,社会参与概率高。怎样把经典融入多媒体是全民阅读进一步深化的创新课题。媒体多样化应该给传播经典带来方便,不管是什么媒体形式,在任何时代,都不应满足于浅层的信息获取,而应在经典阅读中打牢人生的根基,引领全民阅读的潮流。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就证明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到这个春节富有阅读经典的意味,成为延续中华文脉、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节日,民族文化的基因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寓经典于娱乐之中,调动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吸引全民参与,促使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是出版文化工作者和阅读推广者的光荣任务。
(二)鼓励出版优秀原创图书
中共中央提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是全方位的,其中内容和产品形态的结构性改革尤为紧迫。目前,我国出版图书数量多,但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名人著作、古籍图书和公版图书是重灾区,低水平的作品大量出版,高水平的作品非常匮乏,制约着阅读消费,也制约着出版业自身发展。推进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提高内容供给的质量,提供更多优质、原创的出版物,满足读者不断提高的阅读品位需求。产品形态的改革主要是出版单位如何适应数字阅读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推出适应新的阅读习惯的新产品。(www.daowen.com)
加强全民阅读并不意味着国民之前没有阅读,而是之前国民阅读的目的大多是考试和晋级,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阅读越来越功利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快了阅读的功能嬗变,国民阅读由主动式转向被动式。当人们完成学业和职称评定的各种考试之后,就出现了普遍的“不读书”现象。应试和职称晋级的实用性阅读的确束缚了国民阅读的发展。
全民阅读读什么?除了我国经典著作、国外精品佳作,更多的是由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原创图书。为国民提供什么样的可选择的阅读书籍,生产什么样的原创图书,是每个出版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推出更多原创产品的过程中,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突出多样化出版。以古典书籍的出版为例,长春出版社曾出版了无障碍阅读学生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为经典和读者之间搭建了桥梁。这套书对四大名著中的生僻字以及不易读懂的词语都加注了汉语拼音和注解,使读者节省了很多查字典的时间,而且也起到了很好的导读作用,使读者对描写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套书出版后受到许多成年人的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古典阅读的出版,必须以多样化为主,避免雷同和抄袭,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要。二是突出个性化的图书。出版人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多策划具有个性化的选题。三是多出大家小书和薄书。众所周知,北京的三联书店多以出版单行本图书为主,而不是以“大”书、系列书来扬名。他们出的书不但小而且精致,目的是增强图书的亲和力,能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强烈共鸣。四是提高编辑队伍的水平。编辑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出版物的水平,编辑的高度代表着出版单位的高度。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图书出版领域还是在数字出版领域,编辑的作用、地位,以及对编辑的要求是一致的,不能因为产品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要打造高质量的出版物,核心环节是提高编辑队伍自身的文化素质、欣赏水平、阅读品位,所以加强编辑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非常关键。编辑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业务能力和编辑水平,为读者编辑更多高质量的图书产品。
(三)切实推进数字阅读
要正确看待数字阅读在推进全民阅读中的作用。科技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从网络上阅读或者移动阅读。无论是通过哪种终端进行阅读,读者所获取的都是终端上提供的内容信息,它们在形式上有所差别,但阅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阅读方式是多元的,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合的人群和对象,因此不同的阅读方式是可以共存的。
网络阅读和多媒体阅读拥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们可以用图文声像多种方式表达内容、传递信息,这些读物内容色彩丰富、图像生动,有的甚至有视频录像等。文本、色彩、音乐、画面相互辉映,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互动的阅读环境,可以很快地把读者带入阅读情景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获得的信息更易于记忆,能满足那些不喜欢读书或者对传统阅读方式厌倦的读者。因此,新型的电子读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超文本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重要取向,对于推动全民阅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超文本阅读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学习方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键盘书写,键盘书写已经逐渐成为最经常、最主要的书写形式。
有了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读者与精神食粮的距离更加接近。无论是在线阅读,还是点击链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和界面,体现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主动性。通过搜索引擎,读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搜索到想要阅读的内容,而且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很多内容是免费的或者价格低廉,这就节省了读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由此,网络阅读可以给读者提供巨大的阅读空间、海量的阅读内容,也同时给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这在阅读的形式上非常便利,内容上又非常丰富。移动阅读更是满足了读者能随时随地读书的愿望,只不过读的书不是实实在在的书,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所要阅读的内容集中到手持移动终端上来,读者随身携带这类移动终端,阅读就可以无处不在。相对于纸媒出版来说,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只是一种补充方式,它们在形式上丰富了阅读的呈现方式。现在的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并没有阻碍我们的社会阅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的出版方式和阅读方式,方便了出版物出版和读者阅读。在阅读网络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时,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想要阅读的内容,读者可以通过搜索或者链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这使读者的阅读变得更为积极主动,这与以往的被动阅读——给什么内容就阅读什么大不相同。另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改变了传统媒体对内容资源的垄断,读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生产内容,如读者可以通过留言、评论、微博等方式发表言论,这样读者在阅读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是潜在的阅读内容的提供者,有机会参与进网络出版内容的形成,这种主动参与阅读的方式,改变了以往读者阅读的被动性,提高了读者阅读的兴致,丰富了阅读的含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