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地方文献特征: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

地方文献特征: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形成,并由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其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反映、体现区域性各方面的特性,是地方文献最根本的特征。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

地方文献特征: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记录

(一)区域性

区域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它是因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形成,并由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整体。在自然方面,区域指自然区,可分为综合自然地理区以及按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某一自然要素分区。在经济方面,区域指综合经济区与部门经济区。不同范畴的区域,性质和范围也不同。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其构成的五个基本要素。其中内聚力是区域形成和演变的基础,决定了区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决定了区域的规模和边界。根据内聚力的不同,可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区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一方面,区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现象,由此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描述,进而划区,并揭示其一般规律性;另一方面,区域又处于不断演进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内聚力将不断发生变化,继而导致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区域一般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比较明确的边界。

区域性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它包括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从内容学科分类体系架构看,人文地理包括行为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聚落地理、历史地理等。自然地理包括地貌、地图、地文、水文景观、土壤、化学地理、数理地理等。

地方文献记载一个区域自然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等变化;人口迁移与增减;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甚至战争等情况都在地方文献中予以记述、反映,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反映、体现区域性各方面的特性,是地方文献最根本的特征。

(二)资料性

资料是指与人事物等相关多类信息、情报,从词面上解释是一种可做依据的材料。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资料性是地方文献另一个基本特征。

地方文献的资料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自然地理资料

区域自然地理资料包括地形、水文、自然资源、灾害等各方面的资料。

2.生产与经济资料(www.daowen.com)

区域生产与经济资料包括农作物、林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

3.历史与政治资料

区域历史与政治资料包括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阶级斗争、历史人物等。

4.文化艺术资料

区域文化艺术资料包括风俗、方言、宗教、名胜古迹、文物、科举、诗文等。

(三)广泛性

地方文献既是反映一地的文献,其内容必然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山川、河流、物产、气候、生物、资源等,社会环境包括人口、民族、历史、行政区划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学艺术、宗教、方言、民俗等一切社会现象存在的方面,地方文献的包罗万象,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地方社会生活的全貌是与国家的全貌垂直联系着的,只是国家社会生活的局部范围缩小而已。地方文献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地方文献内容的广泛,还体现在文献形成的广泛性上,如印刷型和非印刷型图书、期刊、报纸的多样性,记录知识符号(文字、图像、声音)和记录手段(书写、印刷、复制、录制)的复杂性,以及文献载体(竹、木、纸张、缩微品、音像制品、多媒体、网络等)的不断进步,使地方文献从内容到形体具备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广泛性。

(四)连续性

地方文献连续不断产生是因人类社会的连绵不断发展,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地方文献由于历史的延续,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割不断的内在联系和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形态。从几千年传承的方志家谱为例,都可以印证地方文献的连续性。正因为如此,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应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形式上连续出版的各种地方文献,使地方文献能历史地、客观地连续不断地反映本地的社会生活全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