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量大
大学阶段的教育已不再像中学阶段那样主要依靠学校进行教学,依靠老师进行督促。大学学习相对开放,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而自主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便是大量阅读各类书籍文献。国外的大学教育大都采用“阅读+讨论+报告”的教学模式,阅读是整个教学的基础环节。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正因为阅读量是大学生的基本功,所以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大学图书馆成了大学的地标和象征,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与教师、实验室一起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有学者用“读老师、读同学、读图书馆”来回答“上大学,读什么?”的问题,可谓睿智。概言之,即为“读人”和“读书”。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本书,从他人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吸收经验教训,以激发自己的斗志,把握人生的方向。在高校颇为流行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便是这样一个读“人”平台。图书馆是书籍的藏身之所,其拥有的丰富纸本资源与各类电子数据库,在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科研需求的同时,也能基本满足他们的其他阅读需求,因而成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学子不无感慨地说:“大学读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经过图书馆的浸泡。”此话是富有哲理的,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认同,并付诸实践。
(二)阅读方式多
随着大学生阅读量的增大,阅读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阅读方式是适用于一切阅读的,每种阅读方式都有其不可代替的特点。常用的阅读方式主要有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慢读、快读、连读、跳读等。与中小学经常使用的朗读方式相比,默读在大学生中运用更广泛,阅读速度也明显快于有声阅读。对于专业的经典文献,大学生则需要逐字逐句、逐章逐段地进行精读、慢读;对于只需了解的书籍,适宜做翻阅浏览式的略读、快读。
此外,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程度更高,其阅读方式也由传统的图书、报刊等纸质媒介拓展到网络、手机等数字媒介,在给大学生带来即时互动等全新阅读体验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即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读物和不同的阅读目的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其次,要求他们在阅读实践过程中,主动驾驭各种阅读方式,并根据自己阅读的主客观条件,将多样的阅读方式科学配伍,力争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谁能辩证地运用各种阅读技术和方法,谁就能成为阅读的赢家。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知识精英,既具有“精、深、古、奥、钻”的传统古典式读书法,又具有“轻、浅、泛”的信息时代的阅读特征。
(三)阅读时间少
现在的大学生课时较多,上课期间非常繁忙,大学生一周差不多要上40节课,除此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学院活动等,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来进行阅读,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浅阅读”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www.daowen.com)
这里需要区分一个阅读的概念问题。在这里讨论的阅读,是不包括学生的专业阅读部分的,也就是说,这里说的阅读时间少主要是指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课程安排比较紧,课业负担比较重,所阅读的资料与专业课程相关,即使有一些时间可以去阅读课业以外的书籍,也大多以休闲娱乐类资源为主,属于放松性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校里有着非常多的课外活动选择,不少学生身兼数职,既是学生,又是社团成员或者学生干部,或者需要外出兼职。在这样多的活动选择中.能够分给阅读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阅读目的越来越急功近利。在大学图书馆内,不难发现,报刊、杂志阅览室里的学生人数会明显地多于专业期刊阅览室或是专业书库内的人数。而只在图书馆进行自习活动的同学中.大多数所看的也只是一些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考级考证辅导图书或教材类书籍,几乎看不到所谓的“课外读物”。
通过图书馆流通部的统计也不难看出,借阅量遥遥领先的几个大类中,文学、历史类居首,其次是四六级英语类图书与电脑类图书,文学历史书籍属于娱乐消遣类图书,四六级英语与电脑类书籍一般在临近考试时会出现“一册难求”的现象。除此以外,考研、考公务员类的图书也是大学生非常热衷的书籍。
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目的,让大学生无法再沉静下来认真地捧上一本经典慢慢品味,文化快餐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由此可见,对于阅读的引导与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