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真理就是:有知识底蕴的人和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的不同,不仅是品位、谈吐、举止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气质上的不同。有知识底蕴的人,即使衣着褴褛仍旧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没有文化修养的人即使穿金戴银依然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正是如此,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暴发户”们总是穿戴得非常华丽,用外表上的吸引力来掩饰自己知识底蕴的欠缺。这恰恰是内心胆怯、没有自信的表现。
优雅的气质源自于良好的修养,而良好修养又通常得益于知识文化上的熏陶。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能够使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从而使人的气质和风度显现出来。因此,那些拥有高贵气质的人都是知书达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气质会左右别人对你的看法,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效果。一个谈吐不凡、举止优雅的绅士所说出的话一定比那些语言粗俗、行为粗鲁的人有分量的多。且知识底蕴越深厚的人,内在的气质也就越高贵,越有魅力。
知识可以塑造优雅、高贵的气质。但是知识的获取途径却有很多种,最为普通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读书。曾国藩说过:“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但是,事实却证明,很多读书人并没有培养出高贵的气质,徒有一脑子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不知道灵活变通,以至于成为知识的“囚徒”,这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当然违背了读书的本来意愿。西汉刘向曾云:“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医愚。”何谓“善读书”?就是懂得择书而读,灵活变通,取其精华变为自身的知识。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知识是沟通中最有利的武装。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以胆气著称,但是他却有勇无谋,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到他也认为他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很是瞧不起他。一次,东吴郡主孙权开导吕蒙和另外一名将领:“你如今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但是吕蒙却推托说:“军营中的事务繁多,我恐怕是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耐心地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是让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些见识罢了。你们说,有谁的事务能有我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三史及各家的兴亡历史,觉得自己大有收益。你们天资聪慧,学习后一定获益匪浅。”
自此后,吕蒙就开始学习,他拥有的学识连一些老儒生也赶不上。当鲁肃再次见到吕蒙时,仍以老眼光看他。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的真知灼见让鲁肃非常震惊。酒宴过后,鲁肃还非常感激地接纳了吕蒙的一些方案。
可见,没有渊博的学识就无法做到“以理服人”,也就大大地影响到人与人的沟通。底蕴深厚的人就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发表出一些真知灼见,让人口服心服。很多人心中很有想法,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这正是因为肚中学识不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法的缘故。(www.daowen.com)
唐文宗年间,有个身挂太学博士之头衔的著名的诗人叫李涉,有一次他途经九江遇到强盗拦劫,李涉手无寸铁,眼看就要被擒。面对强悍的绿林大盗,李涉机智地张口吟出一首七绝:“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们听后大喜,于是对他以礼相待,说愿将其放回,只求能把诗留下。
俗话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何况李涉面对的是与官家为仇的绿林大盗,一语不慎就会招致杀身大祸。但是,“秀才”是读死书、不会灵活变通的迂腐之人,李涉却是一个机智灵活的智者,他准确把握了对方的心理:第一,作为绿林好汉,重的是义气,因此李涉首先尊重他们,称他们为“豪客”,并在诗中表示愿意与他们为友,无论何时相见都可以亲密交往,不用“回避”,这就使得这些好汉不好再与他为敌。第二,作为强盗,忌的是一个“贼”字,李涉却用“客”、“君”字眼相称,并且把他们粗暴的拦劫行为说成是“夜知闻”后的善意相访,这就使得强盗不能再与他为敌。第三,作为著名的诗人,他以诗作答,显示了自己的身份,以自己的名声影响强盗们的心理,又在诗中肯定了这些人在世上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身价,如此做法就借机满足了这些强盗的虚荣心,使他们不能不以礼相待。这些常被人们歧视的人竟得到如此地尊重,又怎么会加害于他呢?
李涉准确地把握了对方的种种心理,通过用词巧妙的一段诗就使自己转危为安。如果他不是有着深厚的知识底蕴又如何能机动灵便呢?正是凭借着知识的力量,李涉才拥有如此出众的能力,迅速地建立起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由此,我们必须注意加强自身的知识含量,有知识底蕴为依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有内涵,更有气质,从而提升自身的形象,而知识底蕴深厚直接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树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良好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