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等问题,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其中,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已是形势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是确保甘肃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魏学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做出“八个着力”的重要指示,这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战略纲领,是甘肃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转型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有力。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等问题,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制约。面对环保严峻形势和民众新期待,必须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其中,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低碳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已是形势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自古以来,我国对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就有朴素认识,人们也一直在践行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荀子的“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www.daowen.com)

甘肃是中华民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我们首先要在保青山护绿水上下功夫、见成效。全面推行河长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修复和保护力度,并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确保民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要求,而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离不开生态文化的强力支撑。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对生态文明的精神追求。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是确保甘肃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使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甘肃实现后发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契机。

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全省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努力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高效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三大体系等。要进一步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加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全面参与机制;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积极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大力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共同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力量,使全省全社会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并积极践行,从而为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良好的舆论保障,促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