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信扫墓”,未尝不可-甘肃网评文集

“微信扫墓”,未尝不可-甘肃网评文集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一则关于“微信扫墓”的新闻报道,引起民间关注。据调查,超四成的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其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而仍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微信扫墓”民间意见的分野,充分证明此处存在新旧观念的交锋。“微信扫墓”现在还是新鲜事物,将来或将成为清明节的一道互联网风景。

“微信扫墓”,未尝不可-甘肃网评文集

谢伟峰

扫墓祭祀,一直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最近一则关于“微信扫墓”的新闻报道,引起民间关注。

报道称,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和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代客扫墓”。而今年,清明祭祀又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出现了“微信扫墓”。对于这个新生事物,网友们的立场针锋相对。据调查,超四成的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其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提供了一种情感表达途径;而仍有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微信扫墓”没有仪式感,并不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重。

“微信扫墓”民间意见的分野,充分证明此处存在新旧观念的交锋。清明节是最能代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节日之一,扫墓活动中的破土、修葺、植树等,无不是泥土气息浓厚的动作,且因此为标准,延续千年而不断。但现在,这一系列的传统节日仪式都被“微信扫墓”给颠覆了,被“远程遥控”取代了,这种新兴玩意,着实让老一辈人不待见。

但这种新兴事物也有现实需求的一面。现今,经济活动带来的人才大流动,使“好男儿志在四方”成为必然,但它不可避免地使亲情天各一方,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往往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由此导致的情绪落差,常常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被放大,成为民间意见争锋的焦点。(www.daowen.com)

“微信扫墓”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它解决了子孙后代在祭祀祖先这个问题上“身不能至”的问题,却缺失了富有传统价值内涵的仪式感。甚至有人还提出,“微信扫墓”有解构和异化清明节内涵的嫌疑。

其实,“微信扫墓”可以尝试。子孙后代诚心已至,这是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最核心要素。而“微信扫墓”还有资源集中利用的特性,对交通资源、墓地资源以及祭祀用品资源等,都能从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分配,从而让人们得到更多的选择权。事实上,“微信扫墓”绝非微信抢红包、微信阅览公众号文章那么简单,它需要信息沟通、洽谈商议以及成本支出等诸多环节,绝非一蹴而就。对于尝试“微信扫墓”的人群而言,使用这种新工具来替代原有的流程、模式,心里也未必没有失落。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微信扫墓”至少能寄出自己的一份敬畏和缅怀。

“微信扫墓”现在还是新鲜事物,将来或将成为清明节的一道互联网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