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人口红利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人口红利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党和国家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首次将调节生育行为的主要措施定位在了利益导向上。这些法律规定说明,国家从制度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利益导向措施已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与人口红利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在国家层面上明确提出“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强调要优先扶持计划生育家庭经济发展、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优惠政策;2001年12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计划生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党和国家最终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首次将调节生育行为的主要措施定位在了利益导向上。这些法律规定说明,国家从制度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利益导向措施已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2004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开始实施;2006年该试点工作在全国全面铺开,同时开始全面实施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2007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该项制度于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普遍推行实施。2011年6月,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将符合规定的“半边户”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通知》,将一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为城镇居民的夫妇(即“半边户”)中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一方,纳入农村奖励扶助制度。

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从图7-13可以看出我国这一阶段人口增长率呈下滑趋势,人口增长率从2001年的7.26‰下降到2014年的5.06‰,人口增速缓慢,人口从2001年的12.72亿增加到2014年的13.64亿。

图7-13 人口总量及人口增长率(2001—2014年)

由表7-2可以看出劳动力(15—64岁)占人口总比重在2010年达到最高,所占比例为73.51%,之后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趋势;0—14岁人口总量减少,所占总人口比例也趋于下降趋势。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7.03%,说明我国在2001年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中国老龄化进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和累进的性质。这主要是由以往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变动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决定的。

表7-2 2001—2013年各年龄段结构情况

2001年以来我国总抚养比呈下降趋势,这一阶段少儿抚养比下降趋势明显,下降了11.38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上升了2.12个百分点。2001年我国总抚养比为45.95%,到2013年下降到36.69%,2010年我国传统人口数量红利达到巅峰,人口总抚养比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总抚养比为35.77%。少儿抚养比下降与老年抚养比上升之间的间隔很短,使得总体抚养比只在相对短暂的时期内处于较低的水平,2011年总抚养比开始增加,传统的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参见第二章图2-6和图2-7)。

2001—2013年,在这12年间总储蓄额增加量巨大,从2001年的4.16万亿增加到2013年的29.65万亿,净增加量为25.49万亿,总储蓄占GDP比重也从2001年的37.76%增加到2013年的50.42%,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我国资本积累增量巨大(图7-14)。

图7-14 总储蓄及其占GDP比重(2001—2013年)(www.daowen.com)

表7-3 2001—2014年人口城乡结构

这期间农村人口总量从2001年的8.00亿减少到2014年的6.22亿,绝对数减少了1.78亿,城镇人口从2001年的4.72亿增加到2014年的7.42亿,城镇化率也从2001年的37.09%增加到2014年的54.41%。

表7-4显示,我国出生率死亡率在这一阶段变化趋势不大,其中出生率在2007年之前呈下降趋势,并于2007年之后趋于稳定,保持在12.0%左右水平;死亡率基本稳定,保持在7%左右水平。

表7-4 2001—2013年人口死亡率及出生率

此阶段我国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水平人数几乎呈线性增长(如图7-15),从2001年的每十万人中有931人受过高等教育,到2014年的每十万人中有2488人受过高等教育,是2001年的2.67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总量得到快速增长。同人口数量增加相比,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我国未来经济有效、持久的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一阶段不同维度人口红利综合指标变化情况见图7-16。可以看出,这一阶段人口数量红利指标增速逐渐放缓,后期变化平稳,而人口质量红利指标和人口结构红利指标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7-15 每十万人受高等教育人数(2001—2014年)

图7-16 三维人口红利变化趋势(2001—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