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数据来源及估算说明-国内生产总值yit

数据来源及估算说明-国内生产总值yit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折旧率,单文对折旧率的处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年变化的折旧率,一种是按统一折旧率10.96%进行估算,本部分采用后者。对此,本部分以这些省份前十年的三次产业中劳动者报酬的占比为基础,采用占比成分降维的方法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05年以来三次产业劳动者报酬的占比进行了估算。

数据来源及估算说明-国内生产总值yit

1.国内生产总值yit

公式5-15中因变量yit表示三次产业每一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个年份三次产业的GDP值。同时,考虑到历年价格的不一致,本部分以1978年为基期对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做了平减处理,取其对数值作为因变量。

2.资本投入K

资本投入K指的是三次产业各年份的资本存量值。单豪杰(2008)对折旧率和1953—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平均增长率进行加总,用1953年的资本形成总额与该加总值的比值来估算全国和各个省份的1952年的基本存量,并以此为基础估算了中国1952—2006年的全国资本存量。本部分借鉴此方法,由于单豪杰(2008)一文是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的测算,而本部分的研究期间为1978—2013年,因此需要根据他的估算方法以1978年为基期对我国的资本存量进行重新测算,并将估算期间由原来的2006年拓展至2013年。根据永续盘存法,要测算中国1978—2013年期间历年的总资本存量,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1978年的基期资本存量。本部分1978年基期的资本存量用1979年的资本形成总额比上折旧率与1978—1983年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平均增长率之和来估算全国1978年的总资本存量。二是折旧率,单文对折旧率的处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年变化的折旧率,一种是按统一折旧率10.96%进行估算,本部分采用后者。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单文用历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额来替代,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部分先从相关统计年鉴上获取全国自1978年起的历年名义固定资本形成额,然后通过固定资产形成价格指数将名义固定资本形成额转化成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固定资本形成额。最终测算出1978—2013年期间中国总的资本存量。

根据上文已经测算出的1978—2013年间历年总的资本存量,第一、二、三产业资本存量的估算需要获取第一、二、三产业在总资本存量中的占比,该占比用三次产业各自在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总额中的比重来代替。对于该比重,2003—2013年的数据可以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到,1996—1998年及2002年的数据可以从历年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上获得。由于1978—1995年的数据在历年的相关统计资料上无法获取,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估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管理渠道可以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在1978—1995年间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相对较小,故将其忽略不计。在《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上获得1978—1995年的历年三次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更新改造投资额,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86年开始才公布历年的投资总额且其投资额相对较小,因此将其纳入第三产业中。1978—1985年的三次产业比重用历年三次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之和的占比代替,1986—1995年在第三产业中加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此外,缺失的其余3个年份(1999—2001年)三次产业资本存量的占比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据此测算出的1978—2013年期间中国历年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值。

3.劳动投入要素L

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对劳动投入要素L都是选择了劳动就业人数,本部分也曾尝试用三次产业的全国劳动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要素的衡量来计算资本和劳动的弹性,但计算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用三次产业的劳动就业人数作为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要素存在一个较大的不足,即这样的做法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假设三次产业的劳动力是同质的,他们的劳动力生产率不存在任何差异。然而事实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力个体在其拥有的知识储备、劳动生产技能上存在很大区别,由此带来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并提高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本部分借鉴叶宗裕(2014)的做法,采用三次产业的劳动者报酬作为劳动投入要素的衡量指标,这样做的优势有两点:一是有效地避免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存在异质性的问题;二是所使用的劳动者报酬数据与资本投入数据及三次产业的GDP值在数量级单位上能够保持一致。(www.daowen.com)

劳动者报酬的数据来源于1978—2013年间除海南、西藏之外的28个省份(重庆和四川合并计算)的劳动者报酬数据的总和。1978—2004年各省份的劳动者报酬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其中,部分省份的统计年鉴中只是公布了自2005年以来各个年份劳动者报酬的总额,并没有具体到三次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对此,本部分以这些省份前十年的三次产业中劳动者报酬的占比为基础,采用占比成分降维的方法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05年以来三次产业劳动者报酬的占比进行了估算。在得到全国历年的劳动者报酬数据之后,本部分又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2014》上获取到1978—2013年的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作为劳动者报酬的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对劳动者报酬数据作平减处理。

4.时间t

时间t代表技术进步。由于本部分所研究的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期间为1978—2013年。设置1978年的t值为1,则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t=1、2、3、…、34、35、36。

5.投入成本占比Sitl

本部分中所使用的资本成本包括三次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利息支出。其中,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数据来源与前面提到的劳动者报酬数据类似,均来自于各个省份历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折旧之和,对于部分省份的统计年鉴只公布当年度资本折旧总额而没有公布三次产业的固定资本折旧额的情况,依旧采用占比成分降维的方法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05年以来的占比进行估算。由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只公布了2000—2013年历年我国利息支出的累计值,1982—1999年数据来源于蒋云赟和任若恩(2004)的估算,缺失的1978—1981年这4年的数据则是根据后3年利息支出的平均增长率进行估算的结果。劳动成本用三次产业的工资总额来代替,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中,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9年起为三次产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缺失的2013年采用前3年工资总额平均增长率估算获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