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及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化。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15—64岁的人口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11年突破了10万人,高达100283人,同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虽然2011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但是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依旧在增加[1]。人口转变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大幅提升为我国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短缺现象的逐步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了原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严格控制政策,由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逐步转向允许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控制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产业间的盲目流动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了国家政策的逐步支持,流动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上述两方面促进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产业之间的转移。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变换为改善劳动投入要素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配置效率提供了可能,最终有利于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构红利。
本部分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结构红利效应进行重新测算,对自1978年以来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转移所带来的劳动配置效率变化进行逐年分解,以了解劳动力变化对不同产业结构红利效应的影响,为未来结构红利变化趋势的预测打下基础。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国民收入核算法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来分离GDP中劳动和资本的占比,进一步提高结构红利测算的准确性。另外,现有的不少文献把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的那一个年份作为人口红利消失的临界点,并通过不同方式估算出2013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如蔡昉(2013)认为2004年是中国达到刘易斯转折点的标志性年份,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标志性年份;涂舒、周宇(2013)也提到了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事实上,我国的人口总抚养比确实与学者们的预测较为一致,由2011年的34.4%首次上升为2012年的34.9%。那么真如部分学者们预测的那样2013年是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结构红利便可窥一斑。现有的相关文献对于结构红利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2010年之前,而本部分的研究期间则为1978—2013年,因此可以对2013年的红利拐点进行验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