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材料对话、与同伴交流、与教师互动的对话过程。通过多重对话,学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观点的精准把握,长此以往,才能将日常积累的历史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历史观。
在问题类项目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材料搜集整理之后,就应将落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的史证活动上,引导学生以材料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通过多样性的对话方式和对话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链接
“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这一问题类项目的探究任务如下:
第一项目组的任务是赏析并介绍《最后的晚餐》。具体任务如下:
一是介绍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取材和主要内容。
二是欣赏《最后的晚餐》,指出“画作中谁是出卖耶稣的叛徒?谁是犹大?”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三是与中世纪的《最后的晚餐》的作品对比,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有什么特点?
第二项目组的任务是对拉菲尔《西斯廷圣母》的赏析和介绍,具体任务如下:
一是搜集以“圣母圣子”为题材的中世纪画作。欣赏的同时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作品中的圣母和圣子看上去像母子关系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是了解自己的父母在自己出生时的感受,以访谈的方式与父母交流,询问他(她)们当时怀抱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你对父母的访谈记录。
三是教师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同学们解读初为人母时怀抱自己孩子的感受,激发学生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母子亲情的点滴表现。
四是《西斯廷圣母》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观察圣母怀抱圣子的姿势和人物表情,并说出圣母当时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探究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兴奋度,在了解了《最后的晚餐》这一作品的取材和内容后,第一项目组每个成员都在寻找自己认为的“叛徒”,并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去解读。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一:我极度怀疑是画面上左三,因为他在极力地向众人表白自己不是叛徒。对此,我不屑一顾。
同学二:我认为是画面上左五,因为此人眼露凶光。绝非善类。
同学三:我认为叛徒是画面上右四,因为他内心有鬼,却故意表现出一种很无辜的样子,表里不一。(www.daowen.com)
同学四,我认为是画面左四,因为此人手中手握钱袋,我刚刚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了这个作品的简介,出卖耶稣的犹大应该是手握钱袋的。请大家仔细看看图中是不是只有左四手握钱袋?
从解读中不难看出,学生作出判断的依据就是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在学生们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另一位画家的同名画作进行对比,感受达·芬奇的作品充分注重了对人物个性的刻画,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并总结同学们能提取出这么多信息,也恰恰说明了达·芬奇对人物个性的刻画是鲜明的,而同学们对作品的解读也是精彩纷呈和富有个性的,这正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所有文学和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人,凸显人的个性。
第二项目组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他们认识到中世纪宗教画中圣母圣子表情呆板,人物关系僵化,脱离生活实际。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主动到日常生活中寻找母子亲情的点滴表现,尤其是了解了自己父母亲初为人父母的感动和幸福。以下是三位同学的发言:
同学一:妈妈说,这是我出生后她第一次抱起我的照片。她说当时她落泪了,她原本以为自己会很平静地对待我的出生,但是那一刻的感受很出乎她的意料,她当时大脑中一片空白,只是泪水猝然涌出,觉得心里软软的。”
同学二:爸爸说他当时很紧张,将我的头放在臂弯里,用肘部紧紧护着我的头,另一只手托着我的屁股和腰部,生怕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摔坏了。
同学三:妈妈说当时我紧靠在她的胸部,软软的,感觉很温暖。同时也很紧张,生怕把我弄疼了。
在学生代表们发言之后,笔者从一个妈妈的角色向同学道出了为人父母的感动和幸福,并适时出示了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引导学生观察圣母怀抱圣子的姿态和表情,和学生共同体会此时圣母复杂的心情。接下来,用俄国作家赫尔岑的一段话进行总结,了解作家眼中的《西斯廷圣母》,加深认识。
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时又把他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着他逃到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俄)赫尔岑
在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深入对话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并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归纳。学生的归纳超出了我的预期:人、人性、幸福、现世、个性、情感、自由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人文主义”这一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也深刻体会到与时代精神诉求相对抗的基督教会封建神学束缚,从而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都带有明显的反教会特征。
通过这一个问题类项目式学习的片段不难看出,借助多重对话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多重对话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技能背景、历史学科教育功能、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和项目顺利开展的需要,设计有价值的历史对话话题,创设有利于导入多重对话的问题情境。二是在对话推进中及时给予学生相关对话的技巧与方式上的指导,巧妙引导学生的对话走向深入。三是在对话结束后要将多重对话生成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思维不断拓展,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并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有效提升其学科素养。
【注释】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2019(10).
[2]叶小兵.历史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园地公众号,2018-07-16.
[3]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