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项目主题确定之后,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有效路径。“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以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3]因此,项目任务的解决往往需要借助大量的历史材料加以展开。在问题类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搜集和处理与项目任务相关的历史资料是问题解决的必经途径。但是,初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较小学阶段虽有所提高,但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比较欠缺。加之历史学科又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学科,学生缺乏必要的资料搜集、筛选、整合等能力,需要教师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1.做好材料的需求评估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资料搜集的目的是为项目任务的解决服务,为达成活动目标服务。因而在选取史料时要指导其从项目开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具体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某一方面需要哪些材料,在此基础上做好需求评估,挑选那些有利于达成项目组活动目标和项目顺利推进的内容作为探究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观点鲜明,论述清晰,能直接抓住所要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2.注意材料的科学性
历史最讲究言而有据,可如果这个“据”不是真实的,则无异于无据。学生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其科学性。在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正史史料,或者是经过考证或二重证据法证实的史料,且在使用时要注明史料的出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但是学生对其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引导其重点选择和利用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历史史实的文献纪录片,或者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3.注意资料的多样化
历史资源有些是文字,有些是图片,有些是实物,还有示意图等。单纯地应用某一种类型的材料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于初中生来讲,过多的文字资料会让其产生视觉疲劳,失去研读的兴趣;过多的图片资料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这就需要对诸多历史资料进行精挑细选,注重材料类型的多样化和相互印证。此外,选择史料还要注意多维度,一方面利用不同维度的材料强化对所要论证历史问题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全面的分析问题,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链接
在设计和组织实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问题类项目的过程中,三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整合、利用搜集到的历史资源,并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与论证,逐步建构起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第一项目组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方面入手,选取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材料二:清帝退位图片。
材料三: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www.daowen.com)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只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在人们的唾骂声中忧愤而死,而张勋的复辟闹剧只有十二天就收了场。
材料五:出示辛亥革命前后服装、缠足、称呼、发型等的对比图片。
第二项目组搜集了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装图片,介绍孙中山以各种方式活在全世界华人的心里。为了对辛亥精神有一个更全面的阐释,他们选取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武昌起义》视频。
材料二:林觉民《与妻书》节选内容。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节选。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材料四: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立即发表《讨袁宣言》……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大洋网
第三项目组搜集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民生、十八大、十九大的图片,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历史进程的相关史实。
这些材料的选取不仅是为了论证历史史实,也是为了发现历史问题、解释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