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习过程中的深度互动策略

学习过程中的深度互动策略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强调互动,它将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要在深度互动中来达成预期目标,需要借助深度互动策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之中。综合项目式学习特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难易适中,梯度分明。

与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强调互动,它将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要在深度互动中来达成预期目标,需要借助深度互动策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到真实的问题解决之中。

1.设计驱动任务,促进学生与任务的深度互动

项目式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任务驱动学习,学习任务的设置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同时,有助于解决学生主体参与的缺失与主体参与的不平衡性,促进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开展,形成比较规范的适合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技能,实现师生共生共长,为个体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项目式学习突出学习任务的设计,它要求教师综观整个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学习任务呢?

(1)任务的设计要有科学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改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等方面有它的优越性,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实施。如果学习任务的设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或者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学生就会产生轻视和厌倦的心理;任务太困难,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因难而退。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学习的旁观者,项目式学习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其应用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综合项目式学习特性对学习内容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任务设计要有可操作性,难易适中,梯度分明。所谓“难度适中”,即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主体参与和能力培养成为可能。所谓“梯度分明”就是说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合理安排,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是促进学生整体参与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

案例链接

八年级学生在开展“近代化的探索”这一项目式学习时,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笔者为学生们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层次分明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理解近代化的含义。具体如下: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利用表格列举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海军和新式学校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手工生产的图片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厂房

材料二:

清军戎装图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枪、炮

材料三:唐胥铁路和胥各庄至芦台运河的通行,初步解决了开平外运的问题。使其能以较低的运费,抵达主要销地——天津,并迅速占领了天津的煤炭市场,排斥了日本煤炭。1882年后天津进口外煤数量逐年下降:1881年为17,445吨,1882年为5,416吨,1883年为3,785吨,1884年为1,296吨,1885年为566吨,1886年为301吨。

——刘佛丁:《开平矿务局经营得失辨析》

(1)结合材料一,思考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2)结合材料二,回答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生产出的兵器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三,指出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天津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1)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比较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新”在哪里?

(2)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图,思考洋务派为什么创办海军?这几支海军与以前的旧水师有何不同?

4.归纳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种任务的设计将洋务运动的内容这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既注意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思考的空间;既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史学方法与技能的培养(从史料中获取信息),更有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就使各个层次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其中。最后,笔者还在学生们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采用机器大工业进行生产,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以学习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主,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海军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通过这些层次分明的任务的设计与解决,学生们不但掌握了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了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笔者进行了反思: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和经验,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唯有如此方能较好地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既要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又要充分挖掘部分学生的潜力,使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任务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教学中的学习任务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习任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项目式学习中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和选择这些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或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会自愿参与其中并做出某种有价值的发现,大大提高了项目式学习的实效性。此外,在问题设计时,要保留开放的状态,多提些开放的问题,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案例链接

八年级学生在开展“近代化的探索”这一项目学习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一内容极具探索性,笔者为全班同学呈现材料: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9日)材料如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通过阅读材料,同学们都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此基础上,笔者为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一结论的得出,依据是什么?辛亥革命究竟给后世留下了什么?请同学们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为同学们提供如下材料,让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角度去总结和思考,寻找当时中国发生的变化。

材料一: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物。它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因而成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的最主要标志。

——摘自陈胜粦《论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斗争》

材料二: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摘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材料三:出示袁世凯称帝后祭天和讨袁宣言的相关图片。

设问:为什么国人不能接受袁世凯做皇帝呢?

材料四:出示辛亥革命前后服装、缠足、称呼、头发等的相关图片

设问:这些变革反映了什么?

同学们在接到学习任务后,先是各自独立思索,在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之后交换意见。在彼此的交流中,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交流和碰撞中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四个项目组最后各选出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方面——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方面——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总之,辛亥革命为中国全面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终于主动与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繁荣富强的坚实一步。

这样的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作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由于问题的答案是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四个方面的变化而得出,这就调动了学生对各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的交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得出各种结论。这种具有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对这些任务的解决,不但使学生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项目式学习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教育性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历史教师要发挥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在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渗透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案例链接

九年级同学进行“日本印象”这一项目式学习时,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日本和中日关系,我将这一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同学们用项目探究的方式去完成。

任务一:(www.daowen.com)

1.以项目为单位,用历史坐标轴的形式梳理日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等。

2.结合同学们所梳理的史实,讨论日本这个国家给你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请每个小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并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任务二: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民众反感日本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现实原因又有哪些?

任务三: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回忆中,难道只有矛盾、对抗,有没有友好、和谐的时刻?

同学们在对以上三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印象不断加深,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也更清楚地认识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上的友好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与竞争。在倾听同学们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笔者能感觉到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在逐渐趋于客观、全面,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思考在走向成熟。而笔者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历史、客观审视现实的目的在于积极地面向未来。最后,同学们用16个字对中日关系进行展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这种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项目式学习也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关注了学生情感的渗透,实现了其本应该秉持的价值追求。

总之,作为项目规划的重中之重,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探索性、教育性等方面的特征才能使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教学,并进行深入的认识与探讨,通过分工、合作更圆满地完成任务。这样,历史项目式学习就不会徒有其形式而是能够取得实际的效果。

2.设计系列问题,促进学生与问题的互动

就教育策略而言,问题是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诸多联想向着指定的方向深入,推动学习者理出答案并为其学习的深化寻找新的途径。认识历史决不能局限或被缚于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应积极思考并解决历史学习中种种新问题。因此,学科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在理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将抽象、晦涩的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赋予历史认识以情和境,为学生搭建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平台,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与素养。有学者强调:“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人文学科。”[24]系列问题的设计除了难易适中,梯度分明之外,还应注意系统性和逻辑性。

案例链接

在设计和组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五个学习项目组结合研究主题和学习目标拟出具体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历史问题的解决与关键能力的培养过程。五个项目组的探究问题如下:

第一项目组:围绕“问题与困惑”这一主题,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拟出了“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我国人口数量和农产品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如果将人口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结合起来看,有什么新发现?”“粮票的正反两面有哪些信息?这些说明这张粮票的使用时受到了哪些方面的限制?粮票的发行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又反映了哪些问题?”“万里书记的调查反映了当时安徽农村怎样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将在哪里突破?以怎样的方式突破?”等问题。

第二项目组:结合小岗村“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图片和契约内容,提出了以下问题:“自行阅读材料,用四个字概括这份契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指出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为什么?”“小岗村农民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反响?农民是否搭上了身家性命?中国的改革能否突破?”

第三项目组:利用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企业——天津手表厂在改革中的“阵痛与嬗变”,设计了以下问题:“阅读材料,说出天津手表厂建立的前30年,产品在销售方面有何特点?”“80年代初,企业遇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麻烦?天津手表厂为摆脱困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项目组:通过阅读材料,解决下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城市的改革出现了哪些新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突破改革中的瓶颈?从“南方谈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了什么?为什么强调这一问题?起到了什么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五项目组:在对40年改革历程进行梳理的同时,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产生了这样的疑惑:“结合今天所学,想一想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是什么带来了国家的发展?”“改革是不是可以就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什么?”“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何满足人们的新要求?怎样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认识到要继续改革,用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当下的难题时,同学们产生了新的思考:“回眸过去,是为了前瞻未来。40年的改革历程给我们今后的改革带来哪些启示?我们深化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设置,出于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其一,问题的设置难易适中,梯度分明。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兼顾了八年级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及教师引导能够解决问题,或者说是跳跃后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自然愿意“跳”,也乐于摘到“果子”。此外,这几组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面向全体,又正视了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平台,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其二,问题的设计关注了历史学科特点,逻辑性强。这几组问题的设计不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而是从改革进程中一系列相关历史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与学生历史思维的需求出发,力争使每个问题都能传递特定的历史逻辑元素,体现严谨的史证特性,一起构成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解释。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通过探究,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历史问题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在自我探究和问题解决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得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局限被打破,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与联系得到比较充分的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内涵得以发掘,学生的学科素养则得到实实在在的历练。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掌握者和传递者。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的关注点是其讲课的科学性、逻辑性、清晰度和板书情况等。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素养”作为其价值追求,其教学过程不再是从知识符号到符号的单向传递,或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关系,而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建构,超越浅表层教学的桎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对个体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实现提升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学习责任,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同伴;既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参与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既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又是作业设计者。在整个项目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深度互动非常重要。教师不是合作讨论活动的局外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监控与适时的介入。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教师既要主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方向和基本进程,又要给学生留足尽可能大的学习空间。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适时点拨与调控,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完善方案或拓展思路,或及时发现问题,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二是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要借助问题或者资源搭设支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持续学习;三是指导学生厘清思路,提炼方法,完成作品等,促进其思维进阶发展。

案例链接

在规划“美国印象”项目时,笔者将“林肯竞选总统”“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南北方的矛盾”“南北战争的经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四个内容关联化,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录制微课,并借助其内部的因果关系,将其所涉及的知识点转变为一系列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用问题链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其关键能力和创新素质。重点内容如下:

一、战争的爆发

1.林肯在竞选中以绝对优势战胜了所有对手,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为何未得到南部10个州的任何选票?

2.美国南北两种社会经济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矛盾?

3.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哪一事件使这一矛盾空前激化?

4.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战争的经过、结果

1.南北战争的结果如何?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战争经过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的影响,你认为北方胜利的原因何在?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三、综合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内容,你认为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说明你的理由。

这些问题的设计,将看似零散的四个教学环节所涉及知识点的内部联系深化和关联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及由此决定的南北战争的性质、结局和影响,实现了对学习内容结构的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相关碎片化的知识快速整合,形成对美国南北战争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建构起围绕这一教学主题相对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习得的碎片化知识逐步得到有序积累,对历史事件之间的线索和因果关系的认识逐步清晰,系统性知识结构逐步形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4.教师组织学生研讨和交流,增加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与传统班级授课相比,项目式学习更强调互动,它将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重视师生互动的同时,项目式学习将互动的中心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学生们的身份相同、年龄相近,更加容易接受对方的观点。在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与同伴互相启发、开阔思路,表达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就改变了传统班级授课下生生之间相互作用被忽视的局面,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体参与机会。

历史学科是一个实证性学科。当项目学习任务和问题确定之后,就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如果只是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并没有太大意义。开展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应将落点放在引领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的史证活动上,引导学生以材料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通过对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概括、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操作,尝试阐述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生成对历史客观、公正的认识,这是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必经途径。

案例链接

在设计和组织实施“经济体制改革”项目式学习时,五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整合、利用搜集到的历史资源,并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与论证,逐步建构起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如第二小组同学搜集到了小岗村农民“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图片,并通过自行阅读和观察,从图片的文字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回答出契约的核心内容是“分田到户”,并以“干部有坐牢杀头的可能”为依据,说明这种“分田到户”的做法在当时是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对小岗村的农民来说,这份“包干契约”可以说是他们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

那小岗村农民的这种包产到户的做法在当时有怎样的反响?农民是否搭上了身家性命?结果如何?学生们又通过研读1979年3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中的张浩来信——《“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这一材料,提取出“继续稳定地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户”,“要求已经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错误做法”等关键信息,说明当时反对单干的声音很强烈。通过观看《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中的一段视频,认识到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对小岗村民的做法持支持态度。这两则不同类型的材料使学生认识到在小岗村的实验正是在这种质疑、争论中坚持了下来。

通过这些材料的研读与论证,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去“体验”当事人的那种“壮举”,感受小岗村村民签订契约时的复杂心情,从而体会历史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往往阻力重重。然而正是当年小岗村农民写下的这一“生死文书”,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从中体会小岗村村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学习能力,还使学生在运用史料解释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学会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有助于他们初步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