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

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主要需要发挥四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永无止境,作为历史教师,仅囿于历史学科一定无法胜任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超越学科的专业——学生研究,项目式学习也一样。一是要读懂学生的共性特征。这里的“共性”即初中生的普遍特征。

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主要完成知识传递的目的,授课结束以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以及时内化、巩固所学内容,每节课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关联。而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意义的实践性学习,其在目标达成方面不仅仅止步于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层面上,而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高级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聚焦学科的本质和思想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一系列高级素养,并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和阳光进取的学习态度。一次项目式学习有时需要很长的时间,可以是一周或一个学期,为此对教师的整体规划、过程性指导和评估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必须要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发挥好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同时要运用好项目组这一载体,使学生在历史研学活动中更加投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具体实践,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主要需要发挥四方面的作用。

1.做好项目规划

做好项目规划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前提,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技能背景、学科教育功能、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和项目顺利开展的需要,确定项目探究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案和评价方案。对于初中历史教师而言,要做好初中历史项目学习的规划需要如下前提。

(1)历史学科方面

一是要深刻理解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每个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都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这也是该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的独特贡献。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其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过项目式学习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其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深刻理解历史学科这些独特的育人价值,这是实现项目式学习合理规划的关键基础。

二是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价值。深刻理解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实现项目式学习的前提,而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就必须深刻理解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清晰历史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的思路。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包括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其中,课程性质明确了历史学科对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价值: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基本理念明确了历史学科的育人方向、价值体系、学习方式及其特点、学科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方式。课程设计思路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强调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准确理解,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则是帮助教师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理解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学习后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的学科知识等具体目标,以及如何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

三是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和内涵。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选择教学素材,形成学习任务的导航,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任教学科的育人价值,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学习任务。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还要明确各要素之间的本质和联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方面。这五个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有了这样的理解,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好历史学科育人的价值本质和途径。

(2)教师要深刻理解并尊重学生

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永无止境,作为历史教师,仅囿于历史学科一定无法胜任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超越学科的专业——学生研究,项目式学习也一样。一次成功的项目式学习背后一定首先有一名优秀的学生研究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项目式学习的规划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停下脚步去亲近学生、观察学生,从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出发,规划和调整项目式学习活动。如何研究学生?

一是要读懂学生的共性特征。这里的“共性”即初中生的普遍特征。教师在理解学科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还必须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学生的学习思维,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怎样教。初中生在生理、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种智力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初中生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语言、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得他们能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在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认知结构及思维过程的具体变化上,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及成功率。[18]

案例链接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时,鉴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够,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笔者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微型项目,并为他们提供现成的材料,指导他们通过完成一个微型项目学习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为其提供的材料如下:

①让同学们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汉匈和战的内容,回忆汉武帝时军事上反击匈奴的史实;

②出示一段汉武帝之前西域各部与匈奴关系的史料:

西汉初年,匈奴骑兵西进,征服了乌孙及楼兰等部。匈奴统治极其残暴,控制商道,掠夺财富,压迫西域各族人民。匈奴大败大月氏后,杀其王,竟以其头为饮器。大月氏西逃后深怨匈奴而图报复,却找不到盟友共击匈奴。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听说此事后,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通过这段史料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西域各部受到匈奴的剥削和压迫。

③通过视频再现汉武帝招募勇士的情景。

这样的设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结论: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才培养的着力点也从记忆和计算转向了创新和想象。互联网移动终端的高速发展,让网络学习日趋常态,学生中的数字原住民越来越多,他们靠技术手段快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他们喜欢挑战,喜欢主动学习,喜欢创造性学习。教师只有了解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特点,学习的特点,思维的方式,生活的习惯和环境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案例链接

八年级学生在开展“新中国的外交”这一项目时,一个项目组的学生从回顾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生涯入手,穿过历史的时空,设想自己作为总理外事活动中的一位随行人员,参加了总理的三次重要的出访活动:第一站,1950年,苏联莫斯科;第二站,1954年,瑞士日内瓦;第三站,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在出访的每一站,学生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立场,讲述经历的“生动”,并引入三段《周恩来外交风云》中的相应视频材料,增强历史感。

这一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学习和展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是要读懂学生的个性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要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展现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2015年,小升初“就近入学”政策在天津全面实施,其初衷是为实现义务教育的起点公平,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均衡发展。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也给当前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内部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集体讲授的节奏难以控制,教师的个别辅导应接不暇。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的立场来思考教育供给,在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满足差异的理念下进行项目规划与实施,使任务设计既要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思考,又要充分挖掘部分学生的潜力,才能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

案例链接

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教材中的“动脑筋”有一个题目:“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授课教师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知道现在的初中生个个有一技之长,于是就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巧妙地将题目改为“用我们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展示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这样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欲望,每个人都在思索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题目以展示自己的特长。(www.daowen.com)

答案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他们有的用绘画的形式画出北京人一天生活的一个片段;有的用自己优美的文字编写了剧本;有的把自己想象成为北京人,表演了一段小品。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们课后反思: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和经验,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唯有如此方能较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三是要深刻理解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实质是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方法与历史课程教学相融合的一种教育实践形态。其在日常教学中的系统化设计与实施,不仅改变了初中历史学与教的方式,也改变了当前历史课程形态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要素,有助于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定位偏颇、教学目标偏离、教学内容偏差、教—学—评方式陈旧等弊端,是摆脱当前历史课程实施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深化历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可行路径。

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基于历史学科,又超越历史学科。其规划与实施需明确指向历史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价值,紧密围绕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本质问题,同时又要适当关联其他学科知识,结合相关社会实践,融合学生现实生活,关联学生生成问题,实施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形态。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课程实施形态,设计角度还有待完善,学习资源还需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实施策略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还有待处理,这些问题会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解决。

2.提供关键指导

项目式学习的另一大特点是充分开发教学中人际交往的资源,利用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来促进教学进程。它通过对传统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学习责任,从表面上来看,教师失去了课堂上的一些“权力”,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反而更高。它要求教师在项目推进中及时给予学生相关调研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比如怎样制作调研与访谈问卷,人物访谈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和技巧,如何进行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怎样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等,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启发,教给学生怎么思考,传授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点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有效达成项目式学习的目标。

总之,教师不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局外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教师适当的监控与适时的介入。教师对项目式学习过程的介入表现在方方面面,或跟学生一起讨论、活动,或倾听、观察项目组活动,或对项目组的活动进行适时的调控,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比如在项目组活动期间积极巡视,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案例链接

以下是七年级学生“重走丝绸之路”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将讨论引向深入的一个教学片段。

为突破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及其文化内涵这一难点,笔者将全班同学分为商人和文化旅游观光者两个项目组,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重走丝绸之路。并让这两个项目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探讨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学生呈现上来的阶段成果如下:

商人小组以表格的形式从经济交流方面总结了丝绸之路的作用。表格如下:

文化旅游小组则即兴创作了一段简短的丝路风光的介绍,但同学们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这一难点仍没有理解。

为突破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这一难点,笔者指导学生搜集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引导文化旅游项目组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同学们接到新的任务后,先是各自独立思索,在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之后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在彼此的交流中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也不断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交流和碰撞中借鉴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通过分析与讨论,同学们最终得出佛教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进而总结丝绸之路不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易之路”,也为沿线留下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中外“文化交流之路”。

在历史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是动的、是活的、是情境化的。教师要在活动中根据不断变化的场景随时调整项目式学习的节奏、讨论课堂中生成的教学问题、补充学生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

3.制定项目探究计划并做好过程管理

项目探究计划就是一份活动计划,也是一份活的文档。这一探究计划要在项目式学习初期就制定好,以便推进后续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项目探究计划不仅仅是一张基于时间和显示关键活动的进度表,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制定计划的过程就是思考如下一系列问题的过程。比如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需要开展哪些活动?什么时候开展这些活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有哪些?是否有足够时间探究更多的相关问题?项目开展和作品完成需要哪些技能?成员如何分工?谁来负责每个环节的落实?活动的开展需要使用什么技术、设备、工具、资源?当前有哪些可用学习资源?还需要那些资源?用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取以上资源?采用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人物访谈提纲和访谈记录表)项目的主要成果是什么?作品采取何种形式?项目可达成哪些既定目标?除项目作品还有哪些收益?项目完成有必要资金吗?是否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等等。

方案和计划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需要在每个关键节点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和调整探究计划,做好必要的过程管理和风险排查,直到项目完成。比如在项目实施初期指导项目组进行工作分解,明确定义当前需要完成的工作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在项目开展的中期把握项目是否与既定活动目标相悖,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使项目能够继续进行;在项目进行的后期检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阶段目标,既定方案是否需要修改。

4.给学生提供展示创造机会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反馈

学生的讨论、争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但其终端应有一个集体的辐合思维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项目式学习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论争进行归纳和评点,从中提炼出创新思维的成果。教师进行总结时,首先要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并思考今后如何修正、改进。之后,要进一步在思维方法上强调从新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在思维结果上,肯定学生的正确分析和结论,并对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和巧妙点拨。

案例链接

以下是在学生项目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升华的一个案例。

九年级学生在开展“日本印象”这一项目时,笔者以日本历史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题目是:“学过日本历史后,日本这个国家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尝试用一个关键词概括并用相应史实加以说明。”各项目组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学习”“借 鉴”“侵略”“霸道”“野 心”“改革”“经济发 达”“科 技 领先”等关 键词,并有相应的史实支撑。

最后,为了将学生们的认识加以深化和提升,笔者结合这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升华,得出对日本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透过这些关键词,不难看出,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国家;是一个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善于学习、借鉴,勇于改革、创新的国家;又是一个在历史上野心极强、富于侵略的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在了解日本及其文化的基础上,虚心学习、认真汲取日本发展和强大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日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提高了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还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世界意识、国际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组内交流,学生们虽然能得出某些发现,但往往因受到其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而无法将他们的认识加以深化和提升,因此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所学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的领悟,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甚至可以把问题的探讨和争鸣延伸到课外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