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关于项目式学习的迷思中,最具有迷惑性的一点是将“做项目”等于项目式学习。很多教师主观地认为只要有了“做”,就跳出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泥潭,就告别了原来传统的课程教学或者学习方式;认为有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主体参与,项目式学习就发生了。然而,如果学生的主体参与仅仅是限于形式上的动手实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学习到任何知识和技能,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完成项目。须知,项目式学习强调的是通过一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来落实学习过程,真正的项目式学习聚焦的是学习。规划、计划、设计、调查、思考、探究、梳理、合作、分享、问题解决、作品制作、迭代修改、转换、编辑等等,这些数不清的“项目式学习”相关的动词,如同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一样,应该成为项目式学习发生与开展的内在要素。这些要素以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来实现和达到既定目标。与传统的课时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所聚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段旅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跨越一定时空的成长,而项目完成之后生成的作品,只是反映学习过程和生命成长的显性结果。
如何让学生通过这段旅程获得成长呢?设计以理解和应用为基础的实践性项目式学习活动是对如何才能达成项目式学习目标的具体回答,因为学习目标要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为此,教师要依据项目学习主题和项目活动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出具有系统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系列学习活动。那么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哪些特征?应该怎样设计呢?
1.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特征
一是系统性。项目式学习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要求教师要把一系列教育活动转换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性的真实的学习任务,对系列活动进行整体的把握:哪些内容是活动的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需要设计哪些任务,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收集的数据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各大任务之间需要保持怎样的衔接;等等。所有这一切,教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此外,一个系列活动的任务设计要自成体系,包括总任务是什么,完成总任务需要哪些具体的任务作支撑,任务如何呈现,怎样对一系列学习活动及有价值的学习任务进行系统、整体设计等。除此之外,还要具体厘清项目学习单元之间、课时之间的关系,梳理出每个单元和课时学生能力和素养发展的要求,对学段、学年和学期的整体学科课程进行规划等。
二是具体性和综合性。任务的确定实际上是活动内容的一种转换,是将系列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个或几个具体任务体现出来。任务是具体的,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一系列相关知识和操作的过程,任务完成的结果是活动参与情况和活动成效的综合体现。任务完成之后,其结果必须可以观察、可以评价、可以保存。教师可以让学生登录个人账号自主完成任务,并提交学习结果,根据数据反馈收集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是开放性。项目式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学习工具,通过一系列建构性活动来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资料的搜集和处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自主梳理与总结表达、合作交流与分享、成果制作与呈现等等。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往往需要综合调用多种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同时,学生通过经历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展示出他们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理解,这也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
四是逻辑性。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科发展的逻辑,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逻辑,并以此来设计项目式学习教与学的逻辑及学习活动设计的逻辑,这就要厘清不同项目单元之间、同一项目单元内部课时之间学习活动的逻辑,项目式学习中学习目标的落实与项目活动开展的对应关系,做到每节课各有侧重,指导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同伴学习相结合,特别要关注同学之间的质疑研讨,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科能力与素养逐渐提升的过程。
案例链接
活动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认识思路的载体和途径,如“我们的节日”活动项目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传统节日是怎样形成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其反映出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将“我们的节日”项目主题规划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若干个子项目,让学生以项目组为单位,围绕主题搜集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或者询问长辈获得口述资料,在小组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处理,将研究成果以恰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可以制作PPT、绘制班级板报、制作手抄报、开展包粽子、包饺子、写春联等活动形式在班上进行介绍和交流汇报。每个子项目都有相对独立的活动目标和任务,既相对独立又成体系。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开放性、逻辑性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同时,通过探究节日的来源,介绍节日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节日的风俗,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的基础上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为和谐校园、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这些系列化、具体化、开放性和逻辑性的活动与任务,都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成长,助推学习目标的达成。
2.设计项目学习活动的步骤(www.daowen.com)
第一步是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围绕项目探究主题和项目活动目标,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初步设计出系列化、具有项目式学习特征的挑战性任务。
案例链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是七年级历史项目学习的主题,这一主题的规划打破历史课文单篇教学的常规模式,对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整体项目活动规划和具体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提升素养。本项目共涉及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等四个子项目,将这一制度演变的历程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制作从秦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简表,绘制从秦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示意图为成果呈现方式,通过学生展示讲解与交流表达输出的过程,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历史阐释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
第二步是对学生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给出基本的应对方案和预案,特别要注意学习工具的提供,利用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与项目活动之间的关联,推动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如今,技术发展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一提起教育改革,人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技术和投入作为重要的因素。诚然,教育改革离不开技术和投入,技术的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项目式学习的优势,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甚至促进项目式学习的个性化学习,但是,项目式学习并不是技术的奴隶,离开了技术就会寸步难行。项目式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素养并不一定是完全依赖技术生成的,而是更多地依靠参与、体验和反思才能真正习得。
案例链接
在“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这一项目学习中,有的同学首先借助历史时间轴(年代尺)梳理出每个朝代的起止时间,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外交等方面分析每个朝代的特征;有的同学用大事年表梳理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成败得失,提出了历史的发展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同学们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写下研究的结论和相关的支撑材料,然后各小组进行集中分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每个朝代兴衰的共同之处,得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还要求学生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写一篇学术报告,在公开场合汇报这一重大发现。
这个项目所采用的工具只是传统的教学工具,如图片、纸张、笔而已,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技术和大量的投入,但是学生们在制作时间轴、讲解时间轴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核心概念,需要了解每个朝代的阶段特征,还需要建立假设、寻找聚合型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讲解,并给予综合说明,来支撑自己的创意和洞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激活了其已有知识,还形成了一种主线的意识,学会了从总体上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时空意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历练,久而久之能够提高学生的时空素养和把握历史主线和阶段特征的能力。
第三步是项目组要对本团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一致性和适切性进行检验,并将项目式学习中开展的学习活动与前期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检查,反思这些活动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哪些环节和因素应该保留,哪些应予以删除,讨论之后对学习活动进行设计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