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系统性重要性:构建与实施课程的关键指导方针

系统性重要性:构建与实施课程的关键指导方针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主题的集合,而是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规划时超越对单一课时内容,抑或讲授为主还是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中长期规划,在考虑知识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多维目标和适切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建构。

系统性重要性:构建与实施课程的关键指导方针

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主题的集合,而是按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既存在着横向拓展,也具有纵向延伸。“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的结构,课程内容应该按照这一结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结构。……理解这种学科赖以建立的结构框架能使学生更易于获得学科内的更广泛范围内的知识。当片段化的信息透过学科的结构进行审视,并且与学科的结构相联系的时候,这些信息就能结合在一起,并被赋予意义。”[24]学科知识的结构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系统化与课程经验的组织化特征,“课程经验应该被想象成一个整体,而不只是若干个独立的、互不相干的部分。个体学习者的经验和其接受了正式教育之后所吸收的经验,将会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构成了这位个体学习者的本体。”[25]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知识谱系的欠缺,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无法兼顾课程经验的整体统一,其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造成教学结构的离散。即每一个学习单元和教学单位都自我封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关联前面或后面的学习内容,难以在头脑中建构个体化的认知和经验结构。这种碎片化的经验无法为学生的本体存在提供支持力量,学生也很难有效地应对复杂社会的综合化问题,由此便丧失了自由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具体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有序推进,知识的深度和综合程度往往会得到不断拓展,课程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方式也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由此便形成了多种方法与多维目标搭配而成的课程结构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规划时超越对单一课时内容,抑或讲授为主还是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中长期规划,在考虑知识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多维目标和适切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系统建构。(www.daowen.com)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单独来达成课程目标,学生用任何一种方法的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所有重要的学习都是许多学习经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活动和方法的交叠对于一组各异的学生达成重要的学习目标来说必不可少。”[26]这需要教师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要考虑知识的综合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在学生初学概念的时候需要复习旧知、也需要讲授释疑,不仅要完成对概念的理解目标,还需要发展将概念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能力;在巩固新知识的时候既需要拓展练习、也需要综合应用,甚至需要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维创新。而在单元乃至学期课程规划中,应该根据知识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多维目标来确定何时讲授,如何提问,是否探究,以及隔多少时间,教师需要设计一次这样的课程,即给予学生相互讨论、赞同、争论、发表意见和想象等自由。[27]在充分考虑教学方法与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的前提下,对特定阶段的课程实施进行系统组织,使之成为逻辑关联、结构严密的整体,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