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对主体参与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征。
自主性说的是个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具体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思考,并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与同伴交流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用于指导实践。
所谓能动性,是指主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能动性的高低、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因素,另一方面还受需要、动机、兴趣、情操、意志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和信息进行选择,对学习方向进行调控,从而为整个学习活动提供运行动力。而情操、意志等则有利于学生抵抗各种有碍于学习活动的消极因素,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www.daowen.com)
关于创造性,心理学解释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意味着突破,象征着革新,标志着进步,具有非重复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不仅局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如在学习上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与众不同和发表独到的见解;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