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打鼓歌是九江武宁县的传统曲艺,有200 多年的历史,风味独特,是极为罕见的传统艺术瑰宝。
据《武宁县志》记载,“打鼓歌”是由湖北的薅草歌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武宁。清初文人盛乐在《山棚鼓子词》中这样写道:“楚人来宁垦山者岁以千计……百锄并出,每数十人为队,其长腰鼓节歌,以一勤惰……”
武宁打鼓歌歌声高亢粗犷、柔中带刚,采取“一人领唱众人和”的形式,一名鼓手面向众人击鼓唱歌,众人则一边劳作一边应和。这对于鼓手的要求就非常之高。一个好的鼓手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歌词,要能做到三天三夜不重唱,更要能甩得开、收得拢,见人唱人,见物咏物,根据不同的事物灵活改变鼓点节奏,这样才能将打鼓歌演绎得出神入化。
朱娥荣之所以能成为江西原生态民歌手,成为打鼓歌的代表走出江西、走向全国,少不了她个人的刻苦努力。
1975 年,已经怀孕数月的朱娥荣为了不影响队里的排练,也为了不让台下观众看出自己怀孕,她用布把已经凸现的肚子勒住。那时宣传队的同志只知道她怀孕了,却没有人知道她何时生小孩。在自己孩子要出生的当天,她才到队里请了假。(www.daowen.com)
1980 年,农民女歌手朱娥荣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调演,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她上台后一个漂亮的亮相便引来台下观众的叫好和掌声;再一亮嗓子,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观众们都自觉地屏息凝神,细细品味,仿佛多一点的声音都会干扰表演。一曲唱完场内先是一片寂静,随之便爆发出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朱娥荣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高度称赞,被誉为“江南刘三姐”。
武宁打鼓歌虽然是一种地方民俗,但并没有在时间的洪流里悄无声息地消逝。
武宁打鼓歌部分歌曲现已被《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中国民歌集》。
2008 年,武宁打鼓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