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来江西乡村过大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如果游客正月去德安县吴山镇桂家老屋,就能看到一种乡亲们表演的潘公戏。这种戏剧是一种集歌舞、戏曲、杂耍、傀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寄托了劳动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2011 年,德安潘公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安潘公戏起源于唐末宋初。北宋乾德年间,京都汴梁开封府的潘氏三兄弟,即淳美(中书太师、武惠王)、淳骞(晋平王骞公)、淳琳(鲁惠候琳公)在朝廷任职。其中晋平王骞公被派往江州(即今九江)做官,在德安一带率其子孙领兵剿匪,驱赶野兽,开荒种粮,为民造福。江州数县百姓感恩戴德,便把潘家的祖先唐代护国法师潘太公敬为神,建祠立庙,永镇地方。同时潘氏带来的开封城勾栏瓦肆中的歌舞杂剧花棚会也在当地广为流传。这种花棚会,当地人称之为锣鼓太公戏,或叫潘太公游春。
每年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德安县桂、胡、李、陶四大家族12 个村庄都要举行花棚会,白天游春祭祀,晚上演剧聚乐。晚上整场表演约需2 个小时,演出9场节目,一场节目为一个段本,每个段本10 分钟左右,主要包括杖头傀儡与面具化妆两种表演。
潘公戏一棚人员16 人,表演者称为行锣先生。他们头戴大红长帔冠帽,身穿蓝色长袍,腰系红带,盛装锦衣,绚烂华丽。其乐队称乐部,演奏人员称鼓乐师,一鼓一锣一笛共3 人。长笛声声,吹奏出古朴而幽远的音乐,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看了傀儡棚杂剧后曾经写道:“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www.daowen.com)
有趣的是,潘公戏的演出,无论棚上的杖头傀儡还是棚下的假面演员,表演时都不开口演唱,而是由一位局外人站在花棚一旁代替剧中人唱念道白。这位局外人,班中艺人叫他为“参军”。他以第三者的身份代唱代念,每做完一节,棚内演员便接腔打和,然后由参军高呼一声:“勤吹细打,请上花棚。”这时,鼓乐郎立即笛曲长吹,鼓乐齐鸣。这种形式,具有宋代傀儡戏的遗风。
有专家评价道,德安潘公戏是宋代“肉傀儡”的遗存,它保存了唐代的音乐、宋代的杂剧、街市的傀儡歌舞、古老的驱傩祭仪。它是江西赣北丘陵山区祭祀活动的“活化资源”,其原始的表演形式,神奇的傀儡造型和古朴的戏剧面具,对于认识和探索早已失传了的宋金时期的戏剧风貌,具有珍贵无比的历史和文化双重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