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秀民间艺术:赣县东河戏的高腔昆腔表演探究

优秀民间艺术:赣县东河戏的高腔昆腔表演探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江西赣江上游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有一种发源于此、融汇多个戏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古老戏种——东河戏,它被誉为研究南方多声腔剧种的“活化石”,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于2014 年7 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自乾隆至同治的100 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的高峰期。

优秀民间艺术:赣县东河戏的高腔昆腔表演探究

在江西赣江上游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有一种发源于此、融汇多个戏种又独具自身特色的古老戏种——东河戏,它被誉为研究南方多声腔剧种的“活化石”,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于2014 年7 月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东河戏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早在嘉靖年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而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较为简单而灵活,故特别为当地百姓喜爱。这种坐堂班被历代艺人和戏曲研究家认定为东河戏的胚胎,并于万历年间搬上舞台。据当地人讲,坐堂班盛行时期,每次迎神赛会,乡间必选男女姣童上演神道仙佛故事及流行戏曲中的精彩画面,肩抬游行,当地人俗称“扮故事”,这一传统沿袭至今。由“扮故事”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便形成了东河戏的雏形。

清顺治三年(1646 年),睦埠人刘仁全组建演唱高腔戏的戏班,名叫玉合班,这是东河戏成立最早,也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的一个戏班。玉合班主要演出高腔连台大戏,如《目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香山记》《封神榜》等,这些剧目都是一本戏能演十几天的连台戏。

清顺治十一年(1654 年),据传东河流域有一个富商,名叫谢国泰,此人在苏州经商多年,积蓄了大量资本,因其酷爱昆曲,所以告老返乡时,在苏州带来一批昆腔演员带回赣县,并组成聚雪班。聚雪班在表演上有一个特点,即非常保守,它不肯吸收流行的弹腔艺术,因而在其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但聚雪班的演出非常规范,并且表演一丝不苟,注重舞台形象,故受到当时上层人士的欢迎,许多文人乡绅、地方官员都非常喜爱它。(www.daowen.com)

这两个班社的组建,互相渗透,标志着在赣州地区一个以演唱高昆为主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

乾隆同治的100 多年间,是东河戏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仅河东一片,职业班就有49 个,所演出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高腔有252 种,昆腔有96 种,弹腔655 种,流行区域发展到赣南各县和吉安地区,以及闽西,粤北梅州、潮州和湘西部分区域。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体系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广泛的“赣州第一剧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