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个师的兴国山歌:山歌歌词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个师的兴国山歌:山歌歌词反映的社会生活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谱写了“一支山歌三个师”的辉煌篇章,鼓动了一批批兴国子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兴国山歌从人民群众中诞生,讲究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兴国山歌作为优秀的客家文化,经过革命的洗礼,染上了一抹红色,而那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无疑是山歌艺术中的一颗明珠。2006 年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个师的兴国山歌:山歌歌词反映的社会生活

兴国,是誉满中华的将军县,亦是闻名全国的“山歌之乡”。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源于生活,传唱千年。苏区时期,兴国山歌成为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谱写了“一支山歌三个师”的辉煌篇章,鼓动了一批批兴国子弟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1933 年11 月,毛泽东来到“模范县”的“模范乡”——兴国长冈,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和调查团的同志们脚穿草鞋,帮助群众挖红薯,刨花生,种油菜。百姓们感动不已,唱出了“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的山歌。简短的四句歌词是苏区干部形象的真实写照,是那段艰苦奋斗时代的一个缩影。

兴国长冈乡妇女主任李玉英响应妇女犁田的号召,仅用了两天就学会了犁田,成为苏区著名的女犁耙能手。因此苏维埃中央政府嘉奖给她两头大水牛和一条蓝裙,群众称这两头牛为“模范牛”,妇女们还编了山歌:“我们有了模范牛,搞好春耕夺丰收;多打粮食给红军,消灭豪绅乐悠悠。”

在山歌与榜样的鼓舞下,妇女被解放了出来,田地也不荒芜了,粮食也增了产。长冈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和县苏维埃委员曾子贞等,更是把山歌唱遍了苏区的屋场村落,唱到了反“围剿”战斗的前沿阵地,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一致称赞,毛主席称誉他们为“山歌大王”。

一首首充满激情的兴国山歌,在唤醒劳苦农工打土豪、分田地、支前参战、瓦解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推行移风易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劳苦农工的革命激情像火山迸发一样。1934 年5 月,为响应扩红运动,兴国人民在县城武塘桥头搭起歌台,用歌声动员一批又一批的青壮年参军:“炮火声来战号声,山歌唱给亲人听。快快参军上前线,活捉老蒋、何应钦。前方后方一条心,鼓动亲人当红军。整师整团上前线,扩大百万铁红军。”(www.daowen.com)

现场涌现出“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动人场面。当时仅有23 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 万多兴国儿女在动人的山歌声中,走上了前线,组建起了“兴国模范师”“工人师”“少共国际师”,谱写了“山歌唱出三个师”的动人故事。

兴国山歌从人民群众中诞生,讲究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男女爱情、劳动生活、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各个方面。形式上更是丰富多样,分为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轮唱等。兴国山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很强的音乐韵律感,随着饱满的情感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浪击石,奔腾激荡,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兴国山歌作为优秀的客家文化,经过革命的洗礼,染上了一抹红色,而那独具一格的演唱风格,无疑是山歌艺术中的一颗明珠。2006 年兴国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各种新形式山歌的出现,也让兴国山歌能够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