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景德镇有千年不断的窑火,也有千年飘香的碱水粑。碱水粑是景德镇人情感上的寄托。不管在哪,景德镇人总会怀念那一碗喷香的碱水粑。
景德镇产瓷源于浮梁窑里,自唐代中叶这里就有陶瓷作坊,到北宋时已是窑火鼎盛,窑场几十处,制瓷作坊遍布。当地乡民富则为商,巧则为工。作坊老板为激发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对工匠不但在劳动报酬上合理,而且一日三餐伙食丰优,每天还外加一个点心餐,并以此来争夺笼络手艺精湛的工匠。为丰富点心品种,早在北宋年间,就有窑场作坊创制了一种新的点心——碱水粑。
碱水粑,制法简单,价廉物美,可久储不坏。它以大米磨浆,掺以碱水(乡人多用早稻秆烧灰滤水代碱,其味比冰碱泡水更具香味),用特制粑筛猛火蒸熟,厚约1 厘米。食用时切成薄片,以本地烟熏腊肉、大蒜等炒食,既能饱腹,又是下酒佳肴。
碱水粑在战争年代作用巨大。据传,南宋岳飞曾率岳家军驻九江、湖口抗金,浮梁百姓家家户户做碱水粑,派人送到岳飞军中劳军,岳家军欣然接受并以此品充作行军干粮。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浮梁,浮梁百姓也曾以碱水粑慰劳太平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浮梁许多农户制作碱水粑,慰劳转战浮梁的红军和在瑶里山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员。(www.daowen.com)
碱水粑的来历,还有一种传说,与春秋时伍子胥过昭关叩拜寒婆坟有关。伍子胥为逃避楚王迫害,在昭关一夜急白须发。出关后,见不远处有一偌大土堆,堆前碑上刻有“寒婆之墓”四字,石拱台上祭品犹存。伍子胥饥不择食,叩拜后在祭品中取一粑果充腹,觉得味道很不错。这时,从树林深处走来一群老小,手提竹篮,前来扫墓,并取出部分祭品,供伍子胥充饥。伍子胥见各人篮内装有同样的四四方方似糕非糕,似饼非饼的供品,便问究竟,才知刚才吃的叫碱水粑。这种食物是寒婆生前为了节约粮食,把大米磨浆蒸熟成粑,每天切下数片,和以野菜煮食的。为防米粑变酸,寒婆用禾草烧灰滤水,掺以米浆,做成的粑可以存放多日,不酸不坏。以后乡人每逢寒婆忌日,便以此粑做供品。伍子胥投奔吴国后,竭尽全力为吴国效劳,谁知吴王听信越国离间,疏远伍子胥。伍子胥想起了寒婆和众乡人,担心百姓会受到打仗的苦处,便把制粑方法传给了当地,以备不时之需。这种食品就是年糕的雏形。景德镇作为吴头楚尾之地,制作碱水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碱水粑由纯天然植物制作成的碱,加上大米制作而成,符合现代人们推崇无公害食品、倡导健康生活的要求。将碱水粑切成薄片,佐以肉丝、笋丝、木耳、红椒、大蒜等辅料,可煮可炒,香味浓郁,油而不腻,韧滑爽口,是景德镇的特色美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