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理论基础与生理心理机制:心理行为训练

理论基础与生理心理机制:心理行为训练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来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通过特定行为的发生来开发人的潜能,推动人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的理论是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可以将这一关于条件反射的消退、奖励、惩罚、反馈、模仿、替代强化等概念和原理运用到具体的心理行为训练中,为心理行为训练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图10-1 心理行为训练的生理、心理机制流程

理论基础与生理心理机制:心理行为训练

(一)潜能激发理论

所谓人的潜能,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心理的潜在能量,它是相对于人的显能而言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所具有的全部能量比喻为大海深处的一座冰山,人所具有的显能(即显意识)只是人的能量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即潜能)则是深藏于海下的冰山主体。心理学上的行为学派认为,改变环境可以使人产生新的行为,而新行为带来的新体验和对自我的新认识,又会影响今后的行为,这其实就是一种利用外界刺激激发人的潜能的训练。总体来说,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来使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通过特定行为的发生来开发人的潜能,推动人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

(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条件反射的理论是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他以动物(狗)作为实验对象,用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物,把食物喂到狗的嘴里,狗吃到食物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但若将食物与灯光(无关刺激)结合起来,即在每次给狗喂食之前,先亮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即使不给狗喂食,而只要灯光一亮,狗就会分泌唾液。此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一种信号,也就是说狗已建立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灯光成了条件刺激物。可以将这一关于条件反射的消退、奖励、惩罚、反馈、模仿、替代强化等概念和原理运用到具体的心理行为训练中,为心理行为训练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比如,将某一项让人感到厌恶或不感兴趣的训练任务与一项人们所喜爱的项目相连接,从而使目标任务与愉悦的情绪产生条件反射,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E.L.)和斯金纳(Skinner,B.F.)进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他们把一只饥饿的白老鼠放到箱子里,只要白老鼠按压箱子里的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只要把白老鼠放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此来获得食物。这样形成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条件反射,或叫工具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构成的,人们已有的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可以看做是环境强化的结果。根据这个理论,在心理行为训练中,只要训练者对受训者的某种行为予以奖励,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反之亦然。

(四)社会学习理论(www.daowen.com)

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和进行反复强化。和建立条件反射一样,榜样学习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其过程为分为四个步骤:①注意。榜样的特征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②记忆。将榜样特征、内容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必要时再现,在保持过程中应不断再现榜样的表象。③认同。学习者将榜样的特征纳入自己的行为之中赋予自身人格的特征。④定型。当模仿的行为得到外部或自我的不断强化之后,习得行为相对稳定地建立起来并保持一定的型态。

(五)心理行为训练的生理、心理机制

心理行为训练的生理、心理机制是通过提高应激源(刺激物)的强度,引发应激状态,产生过度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而后施以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调动生理、心理潜在力量并加以调节,达到适宜的生理、心理状态,并通过一定情境下的反复主观体验、经验的积累,建立起动力模型,借以提高生理机能和心理功能,并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见图10-1)。

978-7-111-45484-7-Part03-11.jpg

图10-1 心理行为训练的生理、心理机制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