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培养官兵挫折承受力:策略与方法

培养官兵挫折承受力:策略与方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兵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挫折都与自我抱负水平的确立不当有关。经常反省自己意志的优缺点并扬长避短,有助于良好意志的培养。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摧垮,而且愈挫愈勇,发奋图强。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官兵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坦然,将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新的起点。

培养官兵挫折承受力:策略与方法

(一)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自我抱负水平是指个人对未来可能达到的成功标准的心理需求,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实际活动之前,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规定的标准高,那么他的自我抱负水平就高;如果对自己规定的标准低,那么他的自我抱负水平就低。可见,自我抱负水平是自定的标准,仅仅是个人愿望,与个人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合。一般而言,自我抱负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一个抱负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率也就较好;一个抱负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果也就较差。但是,个人的自我抱负水平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抱负水平总是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那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很容易遭受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兵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挫折都与自我抱负水平的确立不当有关。因此,官兵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的目标,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必须指出的是,在确立自我抱负水平时,应注意把自己的目标与部队及社会的客观环境条件、社会利益等因素综合加以考虑,面对挫折和失意,不要找寻精神上的“避难所”,追求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努力克服“遁世—逃避”心理意识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灰色情绪,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军营生活。

(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部队实践表明,意志坚强的官兵,耐挫能力就较强,意志薄弱的人,耐挫能力亦较弱。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培养官兵良好的意志可以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远大志向

坚强意志的前提是有志。军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重重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不少学者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事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2.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坚强的意志不可能形成于一旦,它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从那些自己最忽略也最容易暴露意志弱点的小事做起。如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马虎、坚持不懈,不以任何借口原谅自己,久之,就能逐步培养起顽强的意志。

3.进行自我教育

意志的自我教育主要由以下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组成。

(1)自我提醒。即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选择相关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提醒和勉励自己。

(2)自我约束。针对自己的意志弱点,订一些规则、要求,以约束自己。

(3)自我反省。经常反省自己意志的优缺点并扬长避短,有助于良好意志的培养。

(三)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

由于挫折涉及自然、社会、个体等多种因素,所以耐受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维的、多侧面的。

1.在历史教育中渗透耐受挫折教育

引导官兵形象化、立体地阅读近现代史,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现代史浸润了辛酸、血泪,写满了挫折、艰难,当然更显现了挫折中的抗争,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诸如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无不使民族遭受巨大挫折,蒙受空前灾难。但中国人民并未被挫折压倒摧垮,而且愈挫愈勇,发奋图强。实践证明,在这种历史的、形象的、宏观的、广阔的教育背景中渗透挫折教育内容,说服力强,感染力大,震撼力猛,立足点高,理性意蕴深,会收到显著成效。

2.利用各种挫折进行耐受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例如,某战士一贯自认为军事技术过硬,基础知识雄厚,脑子灵活,可是某次参加军事训练比赛却名落孙山;某干部自认为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可是提职时没有考虑到他,等等。可以利用这些事例,开展耐挫折教育的主题活动,使军人懂得,动机与目标、能力与期望永远存在差距,任何时候既要想到“过五关斩六将”,也要有“败走麦城”的心理准备。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官兵的耐挫折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坦然,将成功和失败都作为新的起点。(www.daowen.com)

3.通过分析形势进行耐受挫折教育

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只进行“形势大好”的教育,久而久之,在官兵的脑海中,往往只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好景象,全然没有风云变幻。这样,一旦社会的某些阴暗面被“曝光”而作用于官兵的感官时,他们往往会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继之可能会产生一种受欺骗感,最后可能会对以前的教育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处于一种挫折状态之中。应引导官兵学会辩证地看世界、看祖国、看社会、看人生,有效地开展“两面性”教育。

4.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耐受挫折教育

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心理学家用动物作电击实验,发现凡幼年受过刺激的动物,成年后对刺激就能表现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反之,则不仅反应迟缓,且有效性也差。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炼的人,成年后就更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因此,要转变“保姆型”教育模式,给官兵创设一些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克服“为了怕出事而尽量少开展活动”的心态,避免由于封闭式的“经验剥夺”而造成官兵心理的闭锁性和抑郁性的发展,以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

(四)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在生活中,人们对行为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归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归因中,有些人倾向于情境归因,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是主宰行为的原因。有些人倾向于本性归因,即认为自身的努力、能力是影响事情的发展与行为结果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进行本性归因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与学习有更多的自我责任定向与积极态度;但是从对失败的归因方面来看,由于他们倾向于把原因归于主观因素,就容易自我埋怨、自我责备。如果这种自责、悔恨过多,就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因此,青年官兵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学会合理地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从而有效应对挫折。

(五)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能够获得与挫折事件相关的信息,就越能够有效地处理它;越是参加到他怕面对的挫折情境中去,就越能够有效地对付这种情境。可见,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对挫折的认知。既然挫折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就应该正确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并把挫折作为成功的阶梯。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其次,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一次的挫折和失败并不能够代表全部,人生成才的道路、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一个崭新的未来。

(六)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受挫后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但有利于官兵成长的积极的心理机制表现为升华、补偿等。升华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使青年官兵在遭遇挫折后,把内心痛苦化为一种动力,转而投入到有益的工作、学习中,这无疑是人们在挫折后的最佳应对方式。补偿、文饰、幽默等心理防御机制能使官兵们平衡心理,保持自尊,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因而也不失为受挫后较理想的心理防御方式。另外,合理的情绪宣泄也是缓解青年官兵受挫后心理紧张和焦虑,保持其身心健康的有效机制。总之,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仅有助于官兵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与意志力的磨炼。

(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与他人一起处在挫折压力中时,可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因此,在面对挫折时,除了积极改变自我之外,还应学会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其压力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交往是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和感情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使人们在关系互动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依赖,形成稳定的心理联系,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同时,由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又可以满足人的归属、情谊、认可等社会性需要。因此,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青年官兵应对挫折能力的有效手段。

加强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时,首先要掌握交往技能,使自己与别人的交往得以顺利进行。例如掌握基本礼节礼貌,良好口头表达等。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要自觉地择友而交,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对朋友、同事真诚、宽容。第三要把握各种机会参与交往,并保持沟通畅通,以免误解,产生不愉快。

【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挫折承受力?

2.简述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3.结合管理实际浅谈如何对官兵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

4.请用本节原理分析生活中的挫折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