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析挫折的定义与产生条件: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视角

解析挫折的定义与产生条件: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视角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挫折的定义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因此,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人不一定构成挫折,这就是个体感受的差异。(二)挫折的条件挫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通过图7-1,可以进一步认识挫折产生的机制。

(一)挫折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有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

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反应就越强烈;反之,挫折反应就轻微。但是,只有当挫折情境被主体所感知时,才会在个体心理上产生挫折反应。如果出现了挫折情境,而个体没有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了但并不认为很严重,那么,也不会产生挫折反应,或者只产生轻微的挫折反应。因此,挫折反应的性质、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

挫折反应和感受是形成挫折的重要方面,个体受挫与否,是由当事人对自己的动机、目标与结果之间关系的认识、评价和感受来判断的。对某人构成挫折的情境和事件,对另一人不一定构成挫折,这就是个体感受的差异。

(二)挫折的条件

挫折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是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推动下,根据社会期望、自我抱负水平对自我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时产生的。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动机是推动个体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没有一定的动机和目标,挫折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个体所感受到的现实的挫折是在其采取一定手段,为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预期目标的实际行动中产生的。没有满足需要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行动,即使目标再高远,动机再强烈,也不会产生挫折感,或只能产生想象中的挫折感。(www.daowen.com)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如果动机和目标能顺利获得满足或实现,就无所谓挫折。如果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但通过改变行为,绕过阻碍达到目标,或阻碍虽不能克服但能及时改变目标与行动方向,也不会产生挫折。只有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受阻但又不能逾越时,才构成挫折情境。没达到的结果发生即构成挫折情境,只是尝试而没达到则不构成挫折情境。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

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挫折时,必须有所知觉和认识。如果客观阻碍存在,但人们主观上并无知觉,就不会构成挫折。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具体来说,行为主体在受挫后往往有焦虑、恐惧、紧张、愤懑等情绪反应。

通过图7-1,可以进一步认识挫折产生的机制。

978-7-111-45484-7-Part02-23.jpg

图7-1 挫折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