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定义及全球评价标准探讨

心理健康定义及全球评价标准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心理健康的定义1929年,美国举行第三次儿童健康与保护会议,会上达成了对“心理健康”含义的共识,即“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从而获得满足、感觉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因此,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出一个能够被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共同认可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

心理健康定义及全球评价标准探讨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929年,美国举行第三次儿童健康与保护会议,会上达成了对“心理健康”含义的共识,即“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智能,从而获得满足、感觉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

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

社会工作者波孟(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国内学者陈家麟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樊富珉认为,“心理健康可以从广义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作出良好的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综合各心理学家的观点,本书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达到了协调一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于心理健康评价,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人的躯体出现了疾病症状,可以通过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或检查肝功能、心血管功能等途径来科学地判定其是否存在躯体健康问题,而对心理健康的评估则显得困难许多。迄今为止,人们所了解、掌握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还十分有限,尚有许多领域处于未知或知之不多的阶段。此外,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还会受到其社会文化背景、区域特征、民族特点、经济水平、意识形态以及学术思想、认知体系、价值观念等的影响。因此,时至今日,还没有得出一个能够被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共同认可的心理健康评价标准。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科学评价标准,诸多心理学流派和心理学专家从不同层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下三类评价标准得到了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同。

1.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leman)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曾被人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它包括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等。当人们遭遇挫折性事件(如亲人离世、解除婚姻关系、失恋等)时,就有可能导致安全感的缺失,并由此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能否对自己以及自身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越了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预期的结果,而使自己遭受失败的打击;如果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会导致自信心不足,有时还会诱发抑郁情绪。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生活的目的要合理,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或生活环境下,都要树立积极、合理又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可以做到去能动地适应现实进而改造现实,而不是选择逃避现实;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事物与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怀有“高”于现实、“远”于现实的理想,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会用幻想来代替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无法认识和适应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所涵盖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个方面能实现平衡地发展。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且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出现极其偏激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发展的步调保持一致,并与身处的集体积极地融为一体。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抱负,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视点。心理健康状态下,人能理性地思考、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重拾信心与热情,积极、乐观地工作和生活。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人际交往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心理相容,互相接纳、尊重,而不会互相排斥或贬低;对他人情感真挚、善良,而不会冷漠无情、伤害别人;懂得奉献,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会损人利己。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心理健康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善于协调、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当感受到不愉快的情绪时,适度地释放或宣泄是绝对必要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可能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可能使原有的人际关系冲突进一步加剧。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给予恰当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满足”的前提很重要,即必须在法律道德的规范下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10)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实现有限的个性发挥。(www.daowen.com)

2.郭念峰的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4)意识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还可能造成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记忆水平的持续下降。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有时会表现为意志力薄弱。

(6)康复能力。从创伤性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较高的人恢复得较快,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会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当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较高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也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8)自信心。盲目的自信,是对自己估计过高;盲目的不自信是对自己的估计过低。前者容易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则更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之所以能够产生和维持,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的情形很常见。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也能反映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3.王登峰的心理健康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生活目标和理想的定位也能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面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对自己不满意;由于确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得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价值。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间相聚之时共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做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便于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者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太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出现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个人如果智力低下,不能算是心理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其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