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中,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引入“家史探究”的内容,组织、引导学生认知家谱的结构,懂得家谱编制、修缮的意义,并试着以各自的家族为主轴,开展家史小调查,应该说是学科拓展的好素材、好途径。
“家史探究”的意义有三:
其一,家史、亲情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叶落归根”“慈母线牵”“明月思乡”等经典诗句和故事,从不同侧面映射了乡愁、亲情在炎黄子孙中不可替代的浓浓情愫。每年春节前的返乡大潮,清明、中秋时的祭奠与团圆,更是举国盛行的活动。透过家史、亲情的表象呈现,不少家族的家训、家风或宗族的族训、族规,闪烁着立德、做人、处世、从业的光辉。
其二,家国情怀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记得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里面有这样的歌词:“都说国很大,其实是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生动阐明了“小家”和“大国”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习总书记更是从“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高度解读了家国间的血肉联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通俗明了,含义深刻。
其三,家史族训中优秀文化映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在中华民族家庭、宗族演变历史上留下的众多家训、家风、族训、族规,为子孙所承继,为世人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其从不同层面承继了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且具有永恒的理性价值。典型的有《曾国藩家书》《黄炎培家训》《傅雷家书》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百集《乡愁》,不啻对后辈子孙教育熏染的生动教材。(www.daowen.com)
本案例描述的“家史探究”只是一个以家谱认知与简易编制为微观切入点的探究性学习课题。鉴于家史编制与修缮在传统意义上已处边缘化境地,加上学生的年龄、历练尚稚嫩,因而他们对于家史探究虽感亲切、兴趣,却有神秘、生疏之感。据此,“家史探究”的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有关家谱的基本知识,知道传统意义上家庭的结构及演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承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纽带,激发学生对“小家”的眷恋感、归属感,由此培育热爱祖国、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生活的朴素而博大的家国情怀。
从探究过程和探究评价看,上述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绝大多数学生知晓家谱的基本知识,并能在自主调查、探究中较好厘清本家族的根枝脉络,也厘清了传统家谱与现代家谱的关联与区别。但是,如何在认知、编制简易家谱的基础上书写简要家史,受学生阅历、能力、辈分的制约,尚有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开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史为今用”“史为实用”是历史教学深化改革的任务之一。作为历史教师,应及时发现、捕捉教学中的“催生”因素,有理、有利、有节地结合时代精神和学生实际,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优秀历史文化与时代需要结缘,切实发挥历史教学的“以史鉴今”“史为今用”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