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实践:优化微课内容结构

探索实践:优化微课内容结构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我对微课的内容结构、呈现形式进行改进、优化。微课内容与架构改进、优化后,录制而成的“重返联合国”微课与以前的微课相比,更具影视效果,更能以情感带动学生投入,在引发思考、形成互动方面也进入良性轨道。

探索实践:优化微课内容结构

在对微课尝试运用进行总结时,我发现,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有其独特的优势:新颖而精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落实重点或突破难点。然而,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微课架构一成不变,会使学生感官疲劳而兴致不高;教师虽语言精练准确,似接近于新闻播报,但生机与感染力略显不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跃跃欲学的情感需要,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

经过对微课尝试运用的分析总结,我认识到微课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应该随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作因势利导的改变。于是,我对微课的内容结构、呈现形式进行改进、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将重点、难点的主题选择拓展为重大历史事件,便于选择更合适的内容制作微课;其二,在微课中适当插入相关的影像视频,增强微课的影视效果;其三,模拟面对面教学场景和语音语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获得现场听教师讲解一样的感受,形成即时的情感交流;其四,在微课中增加提问、等待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进行思考,形成隐性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

基于对微课改进、优化的思考,我在七年级(下)第24课《和平外交》教学准备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制作了“重返联合国”微课。微课内容由“1945年中国参与创立联合国”“美国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中国重返联合国”五个板块构成,在板块之间设计一些问题,停留片刻让学生思考后,再接着讲解。制作时,我插入了两段纪录片视频:“美国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和“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录制时,我以课堂时空为情境,想象着正面对着学生,语气亲切柔和,语音语调尽量像课堂上教学那样抑扬顿挫、声情并茂。(www.daowen.com)

微课内容与架构改进、优化后,录制而成的“重返联合国”微课与以前的微课相比,更具影视效果,更能以情感带动学生投入,在引发思考、形成互动方面也进入良性轨道。从课堂使用看,学生更喜欢优化后的微课。例如,在“1945年中国参与创立联合国”“美国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两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945年的中国政府是什么政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的应该是哪个政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是什么态度呢?每个问题提出后,我都留有停顿时间。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每遇到问题,在微课停顿等待的时间,都会脱口而出问题的答案。这就形成了互动,一改以前那种被动的局面,且回答问题后学生还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此后,我以同样的优化策略,陆续制作了“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感受奥运会”“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等微课,课堂使用效果都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