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版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为脉络、以时代为序,按朝代或国家分课呈现,每课平均含有两到三个二级内容、四到六个主要知识点。一课一课时的课程实施方式意味着每课时需要完成四到六个主要知识点的学习,这与同一学段的其他学科相比,显然任务偏多、偏重,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此外,通史的完整性及历史知识的遥远性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历史渊源探根究底,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发挥微课短小精练、一课一个知识点的优势,制作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可解决历史教学时间紧、容量大的矛盾,还可显现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微课构建中,首要任务是知识点的选择。针对初中历史课堂容量较大的特点,以选择重点或难点知识为宜。关于所选知识点的讲解,应相对完整、讲透彻、讲清楚。微课讲解中,教师语言应精练、明晰,而不应如日常教学相对随意。画面既要有动态感,又要简单整洁,幻灯片的制作不必花哨繁琐。由此,我确立了微课设计的基本架构:以教学重点或难点为主题,完整呈现历史事件,语言精练、讲清讲透,画面简洁而富有动态。
基于上述架构,我尝试用喀秋莎(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以七年级(上)第11课《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点内容“造纸术”为主题,制作“造纸术”微课。首先,对微课内容进行整理规划,分“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早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其他文明古国的书写材料”“造纸术的传播”五个板块,完整呈现造纸术的背景、产生、改进和影响。然后,根据规划设计,撰写微课脚本,并根据脚本设计幻灯片。为了增强直观生动效果,在幻灯片制作中,选用大量图片,在有机整合中尽力体现相应的动画效果。脚本及幻灯片准备好后,用喀秋莎软件完成录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关于“造纸术”内容,我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完成知识结构导图中的留白。(www.daowen.com)
学生在观看“造纸术”微课视频时,带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边看视频,边完成知识结构导图。在对知识结构导图进行检测时,我惊讶地发现,效果出奇地好,全班学生基本都正确。检测完成后,就学生未理解的问题、感兴趣的点开展讨论,解决困惑。“造纸术”微课的学习紧凑而富有成效,初次尝试获得成功。
运用同样的微课设计架构,我又制作了“唐朝长安城”“元帝国的建立”“甲午战争的经过”等微课,在课堂中的使用效果都不错。不过,随着运用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好奇和热情有所减退,慢慢地,有些学生观看微课的兴趣没有那么高了。于是,我开始总结分析微课制作与使用的经验和不足,考虑对微课的设计与架构进行改进与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