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思辨开放性的创设。课堂教学中,问题思辨开放性的创设需源于教师的提问,也内发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提问。在问题思辨开放性的创设中,教师对问题提出更需注重问题的创新性、评价性等方面的开放性设计,尤其是要与简单的是非问题、识记问题区别开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背后所蕴藏的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打破以往思想品德课比较沉闷的格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实践表明,具有思辨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抬头率”“信课率”。更重要的是,开放性问题的提出,通过质疑、解惑,往往能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态度、情感,并从对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例如,笔者在讲授思想品德六年级教材(上海版)“倡导文明行为”、九年级教材(上海版)“履行公民义务”内容时,曾多次提出“遇见老人在路上跌倒了,扶还是不扶?”“放学路上,有陌生人问路,是热情指引,还是视而不见?”等问题如何评判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彭宇案”等被公众、媒体热烈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组织学生实施讨论互动时,由于讨论者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不同、观察视角不同等,甚至讨论中对问题没有形成明显的“正确”答案,但是,讨论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背后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能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例如,“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不要因为出现讹人事件,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漠然视之,每个人都要努力去温暖社会。”“每个人需伸出善良与正义之手,社会的善良与正义之举也会越来越多,社会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要助人为乐,树立正风,因为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讹人的只是极少数。”“一个真正的文明健康社会,除须有较高的道德氛围做基础,尚需要用法律匡扶善良与正义。”,等等。通过层层思辨性的推进,让学生信服,并获得有意义的解决方法途径,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知识技能的构建。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感知学生真实的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在思想交流中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