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则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可或缺的环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书”与“写作”的内在联系。书读得多、读得实,才能博古通今、广积厚蓄,写起文章来才能文思泉涌、如有神助。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的优秀作品,能为自身的写作积累丰富、翔实的素材,既可弥补个人生活历练的不足,又能丰盈自身的语文素养,培育博雅的人文情怀,可谓一举多得。故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按学习、生活、人生、道德、处世、社会、事业、哲理、景物、情感、语言等方面切入,在归类整理后,常温多思,无疑是写作的上佳素材。
于漪老师在指导学生积累材料时先用百首经典诗词打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阅读名著、书报杂志,开阔视野、兼收并蓄,效果甚好。可见,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会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成功之路。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寻找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例如,以课文及作者为基点,引导学生去课外寻找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的文章来阅读。又如,以课文及原著为基点,引导学生在课外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再如,以相关课文为基点,在教授《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在烈日和暴雨下》《智取生辰纲》《葫芦僧判葫芦案》等课文时,适时把《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名著推荐给学生。此外,以课文所涉及的地方为基点,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关的地域风光、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并且,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报纸、杂志,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为使上述做法取得实效,前文提及的读书笔记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记录在读书笔记中时,还可以写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除以读书笔记积累、巩固阅读收获以外,更须在“精读贯通”上下苦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先导,没有读的“耕耘”,何来写的“收获”?将阅读喻为“耕耘”道出了阅读的真谛,倘若用眼睛泛读,不用心思索,就会浮光掠影,不得要领。因此,还要指导学生对所读的名篇佳作,学会以“剥笋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上多尽心智。为此,我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开设“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时政要闻、趣闻轶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来。进而,每学期不定期地举办几次书面交流活动,如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这种做法引导学生将观察生活的见闻体验和课内外阅读的思考感悟,不间断地表达、展示,并且在竞争心理的驱动下,激发主体意识,调动情感表达,收到较好的成效。(www.daowen.com)
如果将指导初中生学会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的生活宝藏中发现、挖掘、积累写作的素材,视作破解写作时“无语可写或无序乱写”之“老大难”问题的主要应对策略之一的话,那么,指导初中生学会阅读,善于将课内外阅读中的种种收获逐步内化为自我的写作功力,则是应对上述“老大难”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二。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破解初中生写作难题的源头活水,阅读是破解初中生写作难题的明渠暗道,如能双管齐下,初中生提笔写作时,才能呈现“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至”的情境,语文教师为之忧虑的“老大难”矛盾渐而得到缓解。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艰苦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浅尝辄止,而需长期训练、久久为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