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提问的预设,有些教师在新理念的鼓动下倡导课堂要完全“自然生成”替代课前预设,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和时间,结果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这种学习显然是低效的,必须运用有效的课堂提问的预设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引领,同时要给学生的思维留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中做出最为适宜的选择,从而聚焦最精彩的生成。这种有价值、开放性的问题,才能获得有效的“自然生成”。可见,开放性的课堂提问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碰撞,使学生收获精彩的课堂生成。
例如,笔者对预备年级学生进行《我的老师》作文审题指导课中,将其中一个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对题目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拓展文章的素材。笔者开门见山地问学生:“你们会选择什么作为写作对象?请简述理由。”一个学生说写数学老师,因为当她遇到难题时,数学老师总是耐心地帮她讲解;一个学生说写思想品德老师,因为他教给大家做人的道理;一个学生说写语文老师,因为他让同学们懂得了很多知识。据统计,全班44人中有42人想到的是写自己的老师。剩下的两个学生中,一个学生说想写自己的妈妈,另一个学生说想写自己的同学。
笔者忽然意识到引导学生题材突破的转折点出现了,于是创设情境:示意两位不一样答案的同学暂时保留自己的理由,在黑板上板书“妈妈”和“同学”,接着展现如下的问题:请思考“妈妈”和“同学”在《我的老师》这个作文题目中能不能写?(www.daowen.com)
这个问题果然引发不小的争议——有的同学说不能写,这两位和标题中的“老师”是不同的人,应该算跑题。而有的同学经过思考后却得出“妈妈”和“同学”可以教给自己知识,可以帮助自己答疑解惑,具备“像老师一样”的品质,不仅没有跑题,而且拓宽了素材的范围。笔者接着在黑板上写下“像老师一样”。然后,笔者顺势提出问题:“除了妈妈、同学,哪些人也可以像老师一样教授我们知识、解答困惑?”至此,笔者特意将“像老师一样”加重语气。学生思考片刻,给出了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答案。笔者紧接着发问:“除了人,哪些事物也有像老师一样的特点?”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激动地说出了“书本”这个答案。这个巧妙的答案打开了大家的思维。于是,大树、小草、小鸟、蜗牛等答案脱口而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呈现在课堂上。最后,笔者让学生评价写自己的老师和写有像老师一样特点的人或物哪个更好,并简述理由。学生都认为写具有像老师一样特点的人或物更好,因为这样写更有新意。
可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给予学生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独立思维留白,为“自然生成”搭台是很有必要的。在这节课中,笔者预设了三个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老师”内涵的挖掘从任课老师到具有像老师一样特点的人,再到具有像老师一样特点的物,选题由小到大、由熟至生,内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品质在自然生成的动态提问中得以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